第十七章 白色雾霭
字数:6010 加入书签
吴教授讲到这里,呷了一口茶。
我和杨阳都听的着迷。
杨阳问:“吴教授,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
吴教授笑笑说:“从1981年到85年我在日本留学。那段日子,我比较注重研究日本侵华史。为此,我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
“怪不得呢,”我说:“原来吴教授也是留日学生。”
“后来池田一夫挖到‘铁泉海眼’没有?”杨阳急于知道结果。
吴教授放下茶杯,“挖到了。但结果出乎他的想象。”
池田一夫找到小村次郎,把周文彬讲的情况告诉了他,并提出想要军队协助。小村答应帮助联系。
第二天上午,周文彬领着池田一干人来到了龙亭东面的水坑处。这个水坑大概有一亩地那么大,水深估计有一两米,坑的周边长着灌木和杂草。坑,是豫东的叫法,在南方应该叫做池塘。
周文彬指着水坑对池田说:“就在这下面。”
其实,他也没见过,当年冯玉祥主政开封,派工兵挖掘水坑,周文彬那时在北京,他是后来才听人说起的。
小村带着一队日军的工程兵赶来,日本兵架起了两台抽水机,开始抽坑中的水。
“日本人要挖‘铁泉海眼’了—!”消息不胫而走。
附近的老百姓三三两两都跑过来看,但不敢靠近,因为日本兵在水坑四周布置了警戒线。老百姓很担心,因为他们听说这水下的铁柱是堵塞通海泉眼的,万一挖开后海水涌出,开封岂不要被淹掉了。
百姓中有年长者,认识周文彬,就走过去叫他,把大家伙的担心告诉他,希望他能说服日本人不要挖。
周文彬把老百姓的意思翻译给池田。
“八嘎呀噜!”这就是池田的回答。池田认为这是中国人的愚昧。
挖他人的东西,是否应该征得他人的同意,但这时的池田丝毫不会顾虑这些,文人学者已经公然变为毫无廉耻的强盗。他有持无恐,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穷凶极恶的日本军队为其撑腰。正如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那样,绝对的暴力也会演化人绝对的兽性。
那个时代的日本国民自上而下都是这样。
日本人开始在那里折腾,抽了一天的水,但水坑里的水还不见少,看看天色暗了下来,只好留下两个鬼子兵和几个伪军在那里守着抽水机。
第二天接着再抽,但一天下来,水还是不见少。
周文彬提醒池田,是不是下面有泉水还在不断涌出。池田不听这些,他已经有点儿急不可耐了。他找小村再去调来两台抽水机,又挂上电灯,晚上也不歇工。
就这样,四台抽水机日夜不停的抽水,但没想到是,这一抽就是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头上,铁柱才终于露出头来。
远处站着的老百姓都呼啦一下聚拢过来,争相目睹‘铁泉海眼’的真面目。
露出水面的铁柱近一米粗,上面有四个对称的榫头。
池田喜形于色,他和手下淌着齐腰的水走到近前,用手摸着铁柱,他感觉到这铁柱有千钧的分量。
他让随军的日本记者给他拍照,他知道,这些照片他的家人很快就可以在东京的报上看到,说不定天皇也能看到。
他一边吩咐抽水机加紧抽水,一边叫人把一根手腕般粗的绳索绑住榫头,他召集二十几个日本兵和伪军一起拉绳子,他在旁边喊号子,几十号人一起发力拉。
那场面煞是热闹,几十号人挤成一团拼命拉扯,但,没用,那铁柱纹丝不动。那些鬼子兵急得叽哩哇啦的喊叫,他们脱光了衣裤,只剩下条兜裆布,个个赤膊上阵,发疯似的再拉,铁柱还是没有丝毫的动静。惹得周围看热闹的百姓纷纷嘲笑。
池田感觉到这铁柱非人力所能撼动。他摆手让众人停下,自己又下到水坑里勘察,捣鼓了半日才算弄清楚。这铁柱总长度大致有三米,下端还有底座,而柱身大半埋在淤泥里,想单靠人力在短时间内把它挖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不能就此罢手,那样不但会被中国老百姓笑死,而且还会在本国同行面前丢脸。
他第三次找到小村,希望军队提供重型机械。日本人为盗取中国的宝物真可谓是不择手段,他们竟调来了一辆坦克。
当日,现场周边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日军耀武扬威地开来一辆97式重型坦克,当时的老百姓见过坦克的并不多,看到这庞大的“乌龟壳”都吓得躲的远远的。
一个长着络腮胡子的鬼子坦克手,从坦克屁股后面扯出一条钢缆,他下到水坑里打算去绑铁柱。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的天空,突然就变的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儿落了下来。“龙王爷发怒了!”周边围观的老百姓惊叫着散开,到处找地方躲雨。
池田紧皱眉头,他抬眼看了一下天空,向水坑里的坦克手大声叫喊,催促他抓紧时间。池田没有停下的意思,他要让中国老百姓看看,是龙王爷厉害,还是大日本皇军厉害。
坦克手冒雨把钢缆的挂钩系在铁柱的榫头上。他此时犯了一个错误,他只绑了一个榫头。他可能在想,这400多匹马力的坦克,拉一下这东西肯定是轻而易举。他绑好后,就向坦克上的鬼子发出信号。
池田站在坦克旁边,把举起的手臂向下一挥,示意开始。
坦克发动机隆隆地起动,屁股后面冒出浓浓的黑烟,车身慢慢向前开动,钢丝绳渐渐绷紧了。远处围观者的神经也绷紧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钢丝绳拉到了最紧,坦克加足马力试图一鼓作气把铁柱拉出来,发动机的噪声震耳欲聋。但是,任凭坦克车轰鸣、撕拽,那铁柱就是纹丝不动。
池田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他看到周边中国老百姓的脸上扬起了笑容,内心腾起了一股怒火。他质问坦克手是怎么回事,坦克手回答说是马力不够。他愤怒地要求坦克手再试试。
坦克向后倒了一点,然后猛地向前一冲,企图用猛烈的冲力拉动铁柱。第一次冲击失败了,他们又倒车,第二次再冲……。
只听“咣”的一声巨响!意外发生了。
铁柱上的榫头被拉断了!
钢丝绳带着榫头猛地甩向站在水坑边的鬼子,“啪”几个鬼子应声倒地,其中一个端照相机的随军记者被榫头击中胸部,当场口喷鲜血,倒地昏迷。
“叮咚”吴静家的门铃响了,打断了吴教授的讲述。
吴静站起来去开门。
是dhl国际快递。吴静签收了快递,拿着坐到一边的椅子上拆开。
“是陈飞寄来的?”吴教授关心地问。
“是的。”吴静脸上笑盈盈的,她一边回答,一边从邮袋里取出一个盒子。打开盒子,她从里面掏出一个银色的项链,项链的坠子是一只精致的银色小老鼠。看到项链,吴静的脸色骤变,她赶紧翻看邮袋,从邮袋里又掏出一封信。她站起身拿着这些东西,快步走进自己的房间。
吴静的神情变化只有我一个人看在眼里。当时吴教授正好低头拿茶杯,而杨阳的目光盯着吴教授的举动。
“吴教授,后来鬼子挖走‘铁泉海眼’没有?”杨阳还沉浸在故事中。
吴教授仰起身哈哈地笑,“没有。但,也不能说一点儿没有。后来他们动用炸药爆破,把铁柱的上半截炸断了。池田就把这上半截铁柱盗走了。”
吴教授接着给我们讲述。
为了挖掘铁柱,死了一个记者,伤了四个日本兵,池田肠子都悔青了。他本该早就预料到铁柱的分量,再多调来一台坦克就行了。出事后,他确实是向小村提出过,但后几天洛阳前线吃紧,连这辆坦克也调走了。他无计可施,最后只好动用炸药。
在开封的盗掘事倍功半,池田开始有些沮丧。一来死了一个记者,国内舆论对他大加嘲讽,二来开封的日本驻军对他的态度也变的冷淡起来。这些都让他感到心灰意冷,他打算就此罢手,卷铺盖回国。就在他计划要离开的前几天,龙亭那里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打消了马上离开的念头。
驻守龙亭的日军小队,在一天凌晨例行巡逻的时候,遇见了一队身着古装的怪人。日军小队长喝令他们站住,可那队人好像是没有听见似的继续前行。鬼子们立即对着那队人开枪,可奇怪的是那队人跟没事一样照样走。鬼子们恼羞成怒,端着刺刀狂叫着冲向那队人。等他们冲到跟前,那队人似乎化作了一团白色雾霭,一下子把鬼子笼罩在里面。鬼子在雾霭中什么也看不见,他们用刺刀前后左右乱捅,结果都捅在了自己人身上。大概过了半个时辰,雾霭散去,七八个鬼子都倒在了地上。具体的伤亡情况,鬼子军部保密没有向外界透漏。因为事出蹊跷,日军希望池田协助调查。
池田根据伤者的描述判断,那队人应该是宋代军人的装扮。可伤者说那些人的面目却是鬼魂无疑。
听到这里,我几乎叫起来:“这和我们遇到的那队人差不多!”
吴教授说:“是呀,所以我才向你们讲述这件事情。”
“潘峰,你先别打岔,让教授讲完。”杨阳托着下巴聚精会神。
这件事的发生让池田大为吃惊。龙亭那地方他也挖了几处,但没有遇到什么奇异的事情。他搜肠刮肚把他肚里那点儿中国古代历史翻腾了一边,但还是想不明白。这时他又想到了周文彬,他派人送去了一张请帖,想约周文彬一起吃饭。但没想到周文彬婉拒了。自从周文彬帮助日本人挖掘‘铁泉海眼’,他就收到了抗日锄奸队的警告信,这让他非常的恐惧。从此,他深居简出,深恐遭遇不测。
池田无奈只好登门拜访,他给周文彬带去了日本清酒和日式糕点,这让周文彬受宠若惊,这个老汉奸对日本和日本文化顶礼膜拜。
当池田说明来意,周文彬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那队神秘的人马,开封老百姓早有传说,那是因为开封地下有五座城池,主要集中在龙亭周边,在这些城池中埋藏着历代无数宝藏。那队人马就是护宝队。
池田听了将信将疑。日本虽然也是崇拜鬼神的国家,但他毕竟是大学教授,接受的是正规教育,对鬼神传说之类的,从来持排斥的态度。
周文彬为了让池田相信他所言不虚,不顾年迈爬高上低,专门从书架上取下了几本古书,他说这些书中都有关于开封地下城的记载,最后还特意提起他的茶友余树青,他说余老是开封的活化石,希望池田能去结识一下。
就在这次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周文彬的一个家人从外面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一看见周文彬就惊慌失措地叫喊:“老太爷,大事不好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