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铁泉海眼
字数:6336 加入书签
第二天上午醒来,已经是十点半了。(本章节由贵宾114vip..网友上传 )
杨阳的床铺空着。宿舍里其他同学也都不在,剩我一人。
周六嘛,家住本市的同学都回家了,外地的同学一般都跑出去逛街。像我这样睡懒觉的不多。
我思忖杨阳也回家了?不会。他要回家会给我打个招呼。一定是去找李慧了,昨天晚上他简直是气昏了。但愿他别做的太过激。
对了,我想起来,下午要去吴静家。叫不叫杨阳去呢?他毕竟也是遭遇灵异的当事人,如果跟吴教授讲起来,他也可以做个旁证。
想好了,我就打他的手机。还没等我把话讲明,他就急吼吼地说:“等会儿,等会儿我就回来,见面说!”看来他还在那儿吵架呢。
我给家里打个电话,告诉妈妈我明天回家。
趁着这会儿没事做,我拨通了余老六的电话:“六爷,你说的那本《大宋秘录》我看过了。”
“哦,你这小子真中!哪天有空来给我讲讲。”余老六在电话那头说。
“六爷,你有没有听说过《狂叟野雨》这本古书?”我问。
“嗯~,想不起来。咋了?”
“如果能找到这本古书,估计你那半张图事儿就明了了。”
“是吗?我改明儿打听打听。”
这时,静悄悄的走廊上传来了脚步声,我约莫是杨阳回来了,就赶忙收住:“六爷,改日我去看你。先说到这儿吧。”我挂掉了手机。
杨阳“咣”地推门进来,一脸的怒气。
“拉倒了!”
“啥拉倒了?”我问。
“我跟李慧拉倒了。”
“别介呀。咋回事儿?”
杨阳愤愤地说:“那个道士确实是她家大伯。开始时,她还不承认。后来被我诈出来了。”
我掏出一根烟递给杨阳,他点上抽了一口,接着说:“她过去多次叨叨我不要跟你混,我不听。她就想出了这个歪点子。她知道咱俩还要去龙亭,就事先把咱俩的情况告诉她大伯,让她大伯设法糊弄我们。如果你不上当,就想法子把我们分开。所以,他大伯就采取了离间计。”
“或许她是为你好。”我说。
“鸟毛,别来这一套!我才不领情呢!”杨阳把手一挥,嚷嚷道:“有话明说,给我玩花的(计谋),我最烦这一套了!”
“算了,算了。别这么大劲儿了。搞清楚不就行了。”我劝解道。
“哥,你想想,这事儿如果给栾爷知道了,他不笑话死我!传到我姥家,亲戚们知道了,我不成憨头(傻瓜)了。”
“杨阳,你也别做的太绝了。说拉倒就拉倒。你的这段感情可是小命换来的。现在再让你跳一次,你还敢不敢?”
“得了吧,哥。那不是让人家拿刀逼的嘛。就别笑话兄弟了。”杨阳苦笑着说。
“算了。说实在的,李慧确实心眼不坏,就是招儿损了点儿。她只是不想让你跟我冒险,或是浪费时间。也说不定她是对的。我上次跟栾爷他们去探洞,就体会很深,干那事儿确实风险很大,那不是差点闷在那里出不来。”
杨阳稍稍平静了一点儿。“反正我跟她拉倒了。我吃不了她这一套。”
我看杨阳和李慧的事情一时半刻也化解不了,就改了话题,“杨阳,我下午要去吴静家,见他老爸。他老爸想听我说遇见灵异的事儿。你去不去?”
“我去合适不合适?”杨阳反问。
“哪有啥不合适,你也是当事人嘛。”
“那就去。”
杨阳忽然坏笑,“哥,吴静那妞长得咋样?”
“咳,你又想歪了!人家有男朋友,在美国留学。哎,你可别乱说呀。”
“放心,哥。兄弟我又不傻。”杨阳挤眉撇嘴。
“走,走,吃烩面去。”
杨阳似乎又回复了常态。
第一次去吴静家,我居然感到有些莫名的激动。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我在心里安抚自己,又不是去相亲,也不是去见未来的老丈人,只是上门请教学问,激动个哪门子?!
我和杨阳按照吴静短信发来的地址,很容易就找到了吴静家所在的社区。她家住在包府大街书香苑,这是一处大学教授和老师集中居住的小区。我们在小区外面的水果摊买了一箱苹果,由杨阳抱着。
下午三点钟,我准时按响了吴静家的门铃。
片刻,吴静打开门。
“来就来嘛,干嘛这么客气,还买水果?”吴静笑着说。
我向吴静介绍了杨阳,我们在门口换了拖鞋就进到客厅。
吴家的客厅很宽敞。玄关处是四扇古色古香的屏风,屋子中间靠墙是一圈奶黄色的真皮沙发,沙发的对面是五十吋的大彩电,电视上正在播放着韩剧。
不愧是书香门第,屋里四面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
吴静把我们让到沙发上,顺手了关掉电视,就走到书房去叫他老爸。
不大一会,吴静的父亲从书房走出来。
我和杨阳连忙站起身,“吴教授好!”
“两位年轻人好!”吴教授笑呵呵地招呼我们。
吴教授,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挺年轻的。国字脸,头路中分,头发很黑,只有鬓角处有几根白发。两眼炯炯有神,声音洪亮。上身穿件红毛衣,下身着一条卡其布裤子,乍看上去,不大像教授,倒很像是个商场的老板。
他在我们侧面的单人沙发上坐下。吴静给我们倒了两杯水。
“听说你们遇到了奇事儿。”吴教授开门见山的询问起来,“发生在什么时间呀?”
我朝前欠了欠身,“差不多二十多天前吧。”
吴教授说:“那天是什么样的情形,说说看。”
我把那天黎明我们遇见的事情,从头到尾,详详细细地叙述了一遍。
吴教授很认真地听我讲完,他低垂着眼睛,眉头微微皱起,沉思了一会儿,问:“你们看到有多少人?”
我有些吃不准,就把头转向杨阳,杨阳说:“有二十几个人吧。”
吴静在一旁插话,问他老爸:“他们见到的是人,还是鬼?”
吴教授没有回答。
他问我们:“你们确定公园里没有演出队?”
杨阳说:“我们问过公园守门人了,他亲口说没有,他说前一阵子有过原阳的一个演出队,但已经走掉了。”
我在一旁点头。
吴教授听后想了一会儿,面部表情忽然舒展。他搓了一下两只手,然后把两手按在沙发的扶手上。
他说:“你们说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一段历史和一个人。”
“那是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1938年6月初,日军攻占了开封。”吴教授的目光渐渐变的深邃如同要洞穿到那个时代。他语气平缓,就像平时面对学生讲课一样,将那段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
日军占领了河南省会开封以后,第二年春上他们的考古队就来了。这些学者文人仗着他们军队的淫威,对开封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公开而疯狂的盗掘。
为首那个人叫池田一夫,据说他是日本帝国大学的教授。战前他就来过开封考察。在听说日军打下开封以后,他真是大喜过望,他深知中国的六朝古都开封有多少宝藏。
日本的好些学者,在战前打着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名义,早就对中国多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哪里有矿藏,哪里有古籍,保存的情况如何,他们都摸得清清楚楚。只是碍于当时日本尚未入侵中国,他们不敢动手。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们可以明火执仗的抢夺。
开始的时候他们先在龙亭周围挖掘,说来也怪,他们忙活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收获,只挖到些瓶瓶罐罐,而且,都是些品相很低的货色。围在周边看热闹的百姓都笑话他们,说鬼子都是瞎折腾。
池田一夫很不甘心,他找到当时驻扎在开封的日军宪兵队特高课副课长小村次郎,这人是他长野县老乡。他希望小村能找几个汉奸来帮他寻宝。小村叫来了当时伪开封警备司令刘兴周。刘兴周是鬼子的哈巴狗,一听池田说要找几个懂文物的,他马上将自己的妻舅,一个前清的遗老—周文炳保荐出来。周文彬早年也曾留学日本,追随康梁加入了保皇党,至今还留着满清的长辫。
池田登门拜访周文彬,这时的周文彬虽已老朽,但仍能用一口流利的日语与之交谈,池田大喜。周文彬告诉池田龙亭东面有一不起眼的小水坑,坑底有一铁柱,号称“铁泉海眼”*,那是可是开封镇市之宝。1922年冯玉祥就带兵挖掘过,但没有挖出来。
池田听了激动不已,“什么是‘铁泉海眼’?”他战前偷偷来开封考察时怎么没有听说?!
周文彬介绍说,关于“铁泉海眼”三种传说。
一是镇海之宝。北宋初年,旱魃肆虐,东京开封半年无雨,大片庄稼旱死,夏秋作物绝收,百姓饿殍遍野。宋太祖赵匡胤亲率百官筑台祈雨。玉帝感太祖真诚,派海龙王前往解救,海龙王就在皇宫内用神珠化作一眼清泉,泉水激涌,百里旱情就此化解。可旱情虽说了结,这通海的涌泉却日夜翻涌,流淌不息,怎么也堵不住。京城内外变成一片汪洋。太祖只得再祈告上天。龙王托梦太祖,必须要用天子滴血的铁水锻铸千斤铁柱,才能堵住泉眼。翌日,太祖遵海龙王之嘱,下令铸造铁柱,并亲自滴血铁水,打造出旷世铁柱堵住了涌泉,所以,人们就把镇住海泉的铁柱称为“铁泉海眼”。
二是杨家将的聚将钟。民间流传杨继业的部将孟良从辽国洪天洞盗回杨令公的遗骸,用杨令公骨骸铸造了杨家将的聚将钟。说此钟神奇,如有敌人来犯,钟声即鸣,其声如涛。
三是皇宫宝鼎。此鼎为商周青铜宝鼎,乃北宋镇国之宝。传说当年金兵洗劫京城皇宫,把宫中的金银细软劫掠一空,那个传世宝鼎太重,不好运输,就丢进了宫前的湖里。
池田听完周文彬的叙述,整个人都呆在那里。开封有这么珍贵的宝物,当地百姓老孺皆知,而他却一点儿都不知晓,他责怪自己太孤陋寡闻。
池田决心挖出“铁泉海眼”,把它献给天皇,他要把900年前东京(开封的古称)的宝物,拉到他们的东京展示。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日本国民的欢呼,这让他太陶醉了。
从周文彬处出来,他直奔日本宪兵队。
*参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