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信守品质是企业命脉(1)

字数:1860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近年来,优衣库的生产线已经慢慢扩张到亚洲其他区域。不过,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优衣库服饰低价的秘密,和“中国制造”脱离不了干系。只是优衣库和其他外商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商品完成度展现的强烈坚持”。简单来说,日本企业大多着眼于成本和价格的战略考虑,才会选择把生产委托给亚洲其他国家的工厂制造;而优衣库对“成品”的质量也十分重视。

    google_ad_t = "pub-7146298249870528"; google_ad_slot = "5881119442"; google_ad_idth = 300; google_ad_height = 250;

    许多日本企业会通过中介,来寻找合作委托的中国大陆工厂。受限于资金面和大陆政策规范,即使是优衣库,在1999年以前还是有八成以上的交易必须委托代理人中介,真正操控在己的只有两成。不过既然决定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大陆工厂进行,柳井正当然不能容许这样的情况继续。

    营造紧张的供应链关系

    柳井正在上海(1999年4月)、广州(1999年9月)分别成立了生产管理事务所,由总公司派遣“质量安全管理团队”,根据优衣库针对各项产品设定的“社内准则”严格把关,并且和裁缝工厂直接沟通。目前,优衣库的“质量安全管理团队”,除了中国的上海、深圳外,在越南胡志明市也有事务所,总计有150人负责确认生产质量,每个星期还会到各个工厂进行检测。

    除了对生产管理严格把关,2001年8月,优衣库还并购了一家大陆企业,使之成为迅销公司的中国分公司。这家分公司的负责人,是一位中国籍员工,是优衣库从店员到店长一路培养上来的精英,由于深刻了解优衣库的经营理念,柳井正钦点他来负责统筹优衣库在中国的生产管理,此举也为优衣库的“中国生产”策略奠定了基础。

    不过,优衣库的分公司和委托生产的中国大陆工厂,始终没有直接的资本关系。这也是柳井正独特的战略思考,因为他希望工厂能和优衣库保持着对等的紧张关系,杜绝一切在同一企业的管理下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此外,优衣库日本总公司还会经常性地派遣人员,亲自到工厂针对生产和质量进行直接管理。优衣库对中国大陆市场的认真程度,也让委托工厂感受到压力。

    让中国人也感动的“匠计划”

    优衣库的“匠计划”,即是网罗日本国内拥有30年以上资历的成衣技术人才,让他们在中国大陆工厂里,传授纺织、织布、染整、缝制、加工、出货等一贯作业技术。这个“纺织工匠团队”一开始只是个13人的小组织,之后慢慢扩展到40人的规模。这些纺织界的达人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有这些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做指导,中国大陆工厂的成衣技术也有了进步。

    事实上,优衣库找来的这些纺织界的达人,都是日本纺织业大幅衰退后失业的高龄工作者。这些人才,有的常驻中国大陆,有些则是以月为单位,在优衣库委托的各家工厂进行各种技术转移。

    川幸太郎在《为何只有优衣库大卖》一书中,分析了“匠计划”成功的原因。他认为,“中国人本来就是勤勉、努力的民族,不过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有‘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所以只有从专业着手,通过理论来说服中国人,才能让他们发挥所长”。

    姑且不论川的看法对不对,至少优衣库的尝试获得了正面响应,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