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136章
字数:14991 加入书签
此为防盗章
所有刚刚被曹恒早已抵达益州的消息给惊得不轻的益州官吏在得知曹恒竟然还有这样的打算后, 也顾不上管曹恒现在到底在哪儿,思量着在曹恒祭奠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
揣着这个念头的人不少, 都是荣辱与共的人,立刻凑到了一起,合计着事情该怎么办。
在他们一个个合计着怎么对付曹恒时, 曹恒已经在巴县里跟一群百姓合计起来事情到底是应该怎么办。
大胡子的命要保住,要是保不住,巴县的百姓只怕都不肯。
曹恒很清楚事情的后果,对于已经被她下狱的大胡子要怎么救, 她心里有数。巴县由庞山民亲自领兵接管,刚进城,曹恒吩咐庞山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兵把外面的田地全都翻了, 两天之后, 将种子都撒下去, 绝不能耽误了春种。
庞山民领了近五千兵马而来, 曹盼在曹恒出门的时候,那是给了曹恒调动益州兵马的权力,否则就曹恒的一句话,庞山民哪里敢随意调动兵马。
眼下曹恒让将士们先去把巴县百姓因为守城而耽误的田地给翻了, 这些事自曹操实行屯田制以来, 将士们常做事的, 庞山民二话不说地带人去做。
崔承之在巴县转了一圈, 称赞地道:“孔明先生实乃奇人也。修渠建坝, 引水入田又避水灾,叫巴县的百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至于因灾而颗粒无收。可惜生得太晚,没能见到孔明先生,实为平生憾事。”
夏侯珉看了曹恒一眼,他能感觉到崔承之在称赞诸葛亮时曹恒的高兴。虽然曹恒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但他就是知道曹恒在高兴,很高兴,很高兴。
“此处水利可有需要改进的?”曹恒没管夏侯珉满脑子想了什么,而是问起公事。
“若是邓刺使跟师叔在或许还能修补一二,承之尚未学到父亲的还有师叔的一半,不敢置评。”崔承之作一揖而自认不如。曹恒扯了扯嘴角,夏侯珉问,“殿下果真要去祭奠诸葛孔明先生?”
万万没想到问出这个问题的会是夏侯珉,曹恒很肯定地道:“是。”
“殿下亲自去祭奠孔明先生是好事。需知眼下益州的官吏几乎都是孔明先生一手提拔的,殿下对孔明先生恭敬有加,他们从心里也会让殿下三分。”羊祜自一边走来,算是为夏侯珉解释了曹恒为何选择去祭奠一个昔日为他们女帝陛下大敌的人。
女帝与这位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事一言难尽。他们既是敌人,同样也是夫妻。
诸葛亮亲口诏告天下,他的妻子只有女帝陛下,纵身死之身侧,连一个婢女都没有。而曹盼亦然,纵已为帝,可纳三宫六院,曹盼身侧,只有臣子下属,无一入幕之宾。
虽女帝生下了曹恒,但为帝王者岂能无嗣传承,曹盼不想让大魏动乱,必须有一个孩子。而自生下了曹恒,曹盼的身侧亦无一亲密之人,曹恒的生父天下皆有猜测,却无一人能肯定曹恒的生父何人。
值得一说的是在曹恒出生的前一年,女帝陛下曾召朝中相貌出众的男臣留宿内宫。世族中都巴望着自家的人会是女帝子嗣的生父,然而至今为止,无一人能够肯定地说,他就是曹恒的生父。
羊祜胡思乱想了一通,拿眼看了曹恒,曹恒道:“两日后起程赶往成都。”
无论羊祜心里想什么,曹恒都无意为他解惑。
让将兵帮忙翻地,让巴县的百姓对曹恒更多了几分真诚的接纳,一开始他们之所以放下手中的武器是因为大胡子,可是兵器放下了,心里的担忧并没有因此而搁下了,大胡子毕竟还是被关了,他们都担心大胡子会不会死,而他们,果真能无罪?
曹恒没有解释,只是先将县衙里叫大胡子他们关押的县衙文书官吏等提了出来,一审到底,助纣为虐者,写下供词画押,尽收于手中,以备后用。
随后曹恒将这许多年来,这些人与县令搜刮得来的财物都还给了百姓,同时再让将士去帮忙翻田捣地,两件事做下来,百姓们看着魏军们都多了笑脸。
羊祜暗暗给曹恒竖起了大拇指,还真有女帝的风范。
两日一过,曹恒安排崔承之留在巴县,为代县令,她则与庞山民还有夏侯珉、赤心赶往成都。
一路风尘,马不停蹄的,快到成都了,赤心收到消息与曹恒耳语,“殿下,夏侯刺使已经安排妥当,成都内的孔明祠,益州官吏齐聚,愿与殿下一道祭奠孔明先生。”
曹恒点了点头,“让他们准备更衣。”
赤心赶紧去传话,一入成都内,夏侯薇已经带人等着,连忙与曹恒更衣。
从小到大,曹恒都只着深色衣物,如今这样正式的场面,更是换上了公主的朝服。墨衣金纹式,头戴玉冠,威严而庄重。
“殿下,大人,吉时快到了。”祭奠有时,夏侯薇早让人择了时辰的,亦传信让曹恒知晓,正好曹恒也换好了衣裳,双手抚平了身上的衣裳,“走。”
一字而落,曹恒已经大步流星地走出去,一路而行,早已布满围观的百姓,侍卫守于两侧,维护秩序。
孔明祠前,百官汇集,七嘴八唇的在说着话,无非是时辰快到了,还不见曹恒,祭奠之大事,曹恒竟然如此不在意,真真是叫人心生不满。
“不敬先人,岂敬活人。”有人幽幽地说了一句。
“非也。人死当敬,无论生前是非功过;活人想要人敬,更得敬人。”一个带着稚气却又带着威严的女声由远而近的传来,正是曹恒。
“见过殿下。”杨嚣为首与曹恒见礼,算是告诉了在场的所有人曹恒的身份。曹恒微颔首,人已经走到门前,一眼扫过刚刚说话的人,“尔觉得我说得可对?”
但那人半天都缓不过神来,怔怔地看着曹恒。
如此失态,岂止是他,在场将近半数的人看着曹恒那张脸,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殿下,时辰快到了。”杨嚣虽然也奇怪这一个个看着曹恒怔呆的模样,曹恒相貌出从不假,但毕竟尚显稚气,只凭容貌就让那么多的人看怔了,必有内幕。
但这关系皇家秘事,杨嚣谨记父亲杨修所言,在大魏朝,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为人臣之本份,旁的事,不要多问多看。
“诸位,请吧。”曹恒叫杨嚣一提醒,也不愿在这个时候与这些人针锋相对,大步往祠中而去,孔明祠中央塑的正是孔明,曹恒一眼看了过去,不知怎么的就跟记忆中,还有曾经在曹盼的书房里挂着的画像重合在了一起,原本躁动的心慢慢变得平静。
曹恒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站在塑像下,直直地跪下,无论是夏侯薇还是杨嚣都大惊。
为天子女,除了曹盼及曹家的列祖列宗,曹恒根本无须跪谁。曹恒一见孔明塑像竟然就跪下了,那心中的念头如同杂草丛生,根本抵制不住。
“香。”曹恒吐一字,赤心已经将香火与曹恒拿来,曹恒双手接过对着诸葛亮的塑像三跪九叩,亲自插入香坛中。
“昔诸葛丞相定益州,兴水利,建堤坝,惠及益州万千百姓,纵然身死亦为百姓铭记,恒甚佩。愿效仿丞相,平定益州,还益州百姓安乐太平。”曹恒一番话丢出,本来满念杂想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止住了,曹恒既为祭奠诸葛亮,同样也是要借诸葛亮定益州。
曹恒话音落下既转了过身,对于一群刚刚进来还没有缓过神的官吏,曹恒伸出了手,夏侯珉将一堆文书捧到了曹恒的面前。
“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曹恒拿起了其中厚厚的一本而问。
“臣等不知。”一群本来想道曹恒祭奠诸葛亮却姗姗来迟,毫无半点诚意,实不该也。还没来得及出口指责,先被曹恒堵了一句,接着曹恒干脆利落地进来祭奠,直接行了三跪九叩之大礼,让他们想要借祭奠诸葛亮挑毛病的人也没办法挑。
祭奠最高的礼节也就是三跪九叩了,谁家若非祖宗或是亲生父母以及恩师,绝不会跪得这般干脆。他们就没有想过,曹恒祭奠会跪下!
紧接着,还没等他们祭奠诸葛亮,曹恒拜完了,亮出这东西更让他们的心一紧。
“不知道那我便告诉诸位,这是账本,我在巴县县衙还有县丞手里拿到的账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着在大魏昭令天下免赋五年的时间里,巴县的百姓上交的赋税。”曹恒也不废话,将谜底揭穿了。
又是打得措手不及啊!
“巴县,并不是个例而已吧。”曹恒挑着眉一眼扫过在场的这些人,目光透着杀气。
“你们是亲自承认官官相护,还是让我一查到底,你们自己选。自己承认的人,或可网开一面,让我揪出来的人,我必上报母皇,依律处置,绝不轻饶。”曹恒说到这里,直接将账本往地上一掷,发出一阵巨大的声响,叫这些被曹恒一吓再吓的人差别跳了起来。
但是,曹恒都已经这样放了话,却没有一个人动。
曹恒并不意外,“给你们半柱香的时间,好好想一想。想着你们面前的这个是什么人。诸葛孔明,清廉至正,你们拜祭了他那么多年,眼下身处于孔明祠内,你们就不害怕?”
应着曹恒的话,一阵阵阴风吹来,不少人都打了个激灵……
“真的?不对,殿下你又没有见过他,怎么知道他真人比塑像还俊?”曹福像是捉住了曹恒的漏洞一般,急忙的捅破。
曹恒看着诸葛亮的塑像,“我自然是见过的。”
“啊,见过吗?怎么会见过?”曹福绞尽脑汁地想曹恒是什么时候见过的诸葛亮。
“当年陛下兵出益州,也带了殿下一道出征,想必殿下就是在那个时候见过孔明先生的。”夏侯珉代曹恒回答了曹福,曹福被他一提也想起这事,“对,对,对,那一战打得可激烈了,差点陛下就输了。”
……也就只有曹氏的宗亲敢这么肆无忌惮地说这话,杨嚣在一旁听着差点把舌头给咬了。
瞟了曹恒一眼,曹恒却浑不在意一般,突然扬声,“什么人?”
话音落下,曹恒的鞭已挥出,赤心也在同一时间闪身往塑像的侧室跑去,腰中的双剑同时伴着曹恒的鞭刺向躲在侧室的人,那人也有些本事,面对两面夹击竟然闪身躲开了,在他身后,一剑挥出,一招便将赤心打退了。
曹恒一看待要再出招,一个声音已经道:“瞻无冒犯殿下之意,还请公主殿下切莫误会。”
一个瞻字出,曹恒已经知道此人的身边。诸葛亮的养子诸葛瞻。
“见过殿下。”十五六岁的郎君,正是最意气风发的年华,一身白衣淡漠如水似君子,这是杨嚣对诸葛瞻的印象,不禁在想那能让他们的女帝陛下倾心之人风采必甚于此子,想到女帝的行事坦荡一如君子,又有些明白了为何曹盼会喜欢那样的一个人。
“你在此处多久了?”曹恒转对诸葛瞻,目光更多落在他身边的老仆身上,此人的剑法有曹盼的路数。
那老仆与曹恒恭敬地作一揖,露出一抹亲切的笑容,曹恒与他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
诸葛瞻笑得眉飞色舞地道:“听闻殿下要来祭奠家父,瞻想亲眼看一看。”
也就是说,在曹恒没来之前他就已经在了,只是先前人太多,气息太乱,曹恒一时没有察觉。
赤心听着脸上闪过了懊恼,她竟然完全没有发现这里藏了这样两个人,若非他们无意伤害曹恒,曹恒不知会是什么情况。
越想赤心这心里更类油煎一般,只恨自己的本事不够精深。
而曹恒在听到诸葛瞻的话后,轻蔑地扫过,转身离开,诸葛瞻原是笑容满面的,在曹恒这般的眼神扫过后,笑意一僵。
曹恒就要跨出孔明祠,诸葛瞻唤道:“等等。”
不想曹恒脚步未顿,诸葛瞻不得不往前跃去,待要挡在曹恒的面前,曹恒连一丝犹豫都没有地一脚踢出,诸葛瞻回脚想将曹恒的脚扣住,不料曹恒直接将他反扣,双手灵动如蛇的将诸葛瞻的手扣住,诸葛瞻想要反扣,另一只手同时攻向曹恒,却叫曹恒牢牢锁住,饶是诸葛瞻想要挣扎,如何能挣扎得开。
“没有人告诉你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曹恒的脸上有着毫不掩饰的不耐和不喜,无论是杨嚣也好,夏侯珉与曹福曹庆这些从小与曹恒一块长大的伙伴也罢,都是第一次看见曹恒情绪如此外露。
不耐,不喜!诸葛瞻万万没有想到。而他脑子里闪过多年前女帝曾跟他说过的话,“不要出现在阿恒面前。”
知女莫如母。曹盼是最了解曹恒的人,曹恒的喜什么,不喜什么,没人比她更清楚。
可是诸葛瞻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不明白,诸葛瞻便问了出来,“为何?”
“我如果是你,三代之内我都不会让诸葛家的人出仕。”曹恒答非所问,诸葛瞻一顿,曹恒松开了他,“想要扬名立万?想要名垂千古?想要证明你是诸葛孔明的儿子?”
诸葛瞻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曹恒一字一句地道:“你,连他一分都不及。”
这个他指的是谁?杨嚣已经竖长了耳朵的听,但是还是没能弄明白,曹恒所指的这个他究竟是谁?
旁人不明白的,曹恒与诸葛瞻清楚着。
诸葛瞻想到了多年前,也是在成都,当时是在成都城外,他们第一次见面,后来回了城,父亲曾经一语评价他们,“瞻儿,你不如她。”
他长了曹恒四岁,初见曹恒的时候曹恒是被曹盼带着策马而来。第一次见到威严日盛的女帝,他很紧张,但曹恒面对诸葛亮甚至当时的所有人打量的目光显得沉静,落落大方。纵不多言,打量诸葛亮半点不曾避讳。倒是他只看了女帝一眼,便再也不敢多瞧。
那一句他不如她,他牢牢地记着,这些年来他不断地努力,就是想着将来有一天,他能胜了曹恒,证明自己绝不像父亲说的那样,不如她!
诸葛瞻死死地盯着曹恒,曹恒看出来了,看出来了他想要学得跟诸葛亮一模一样,结果落在曹恒的眼里,他连诸葛亮一分都不及。
“殿下以为自己比之女帝如何?”诸葛瞻心里难受,借用曹恒的话反问一句。
“我不如母皇,也不如他。”曹恒很坦然地承认,就好像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诸葛瞻本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想到曹恒根本不在乎。诸葛瞻皱起眉头,曹恒道:“连自己的优劣都不明白,狂妄自大,自视甚高,你怎么敢出现在我的面前?”
明明很平淡的一句问话,听在诸葛瞻的耳朵却险些让诸葛瞻想要动手,还是他身后的老仆出声道:“小公子!”
一唤的同时也表露了要阻止诸葛瞻动手的意思,诸葛瞻一眼看了回去,老仆道:“此处是公子的祠前。”
这句话总算是让诸葛瞻清醒了,他竟然在诸葛亮的塑像前如此失礼,懊恼的皱起眉头。
曹恒见他不再纠缠,抬脚就要走。那老仆与曹恒作一揖道:“长青不懂太多事,不过益州世族因早年夫人,不,女帝陛下之故,颇是同气同声,殿下想要动益州需得多加小心。”
老仆唤着夫人那叫一个自然而然,见老仆对曹恒的态度,杨嚣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难道,莫不是,曹恒的生父就是女帝陛下唯一承认的夫君,诸葛亮?
念头一起又连忙甩开了,怎么可能。诸葛亮一心匡扶汉室,无嗣传承的意义诸葛亮会不知道于大魏意味着什么?
他一生忠于汉室,为了匡复汉室,与曹盼几次交手,计谋层出,要不是曹盼本事不比他差,这天下如今姓什么就未必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允许自己的血脉得这江山天下。
“我知。”老仆一片好心提醒曹恒收下了,这一次她是真走了。
诸葛瞻本来有满腹的话想跟曹恒说,结果一照面被曹恒的不耐与不喜闹得心中郁结,老仆道:“小公子,我们还是回南阳吧。”
“不,我一定要证明自己比父亲,还有她以为的要强。”如果说一开始诸葛瞻只是想来试试,适才曹恒的态度却让他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老仆听着轻轻地一叹,目光看向曹恒离去的方向,其实他也觉得诸葛瞻不该离开南阳的。可是有些话,他不知该如何说。
“瞻儿。”老仆垂下头沉思之际,一道声音从侧边传来,诸葛瞻恢复了刚刚的笑脸,与来人作一揖,“三叔。”
“派人盯着诸葛瞻。”曹恒与赤心吩咐,赤心没有一丝犹豫地应声去办。
夏侯珉走到曹恒的身侧,“殿下对那诸葛瞻怎么如此重视?”
除了不解,其中还有别的什么只有夏侯珉自己清楚。
“重视吗?不过是不想让他自作聪明坏了我的事罢了。”曹恒这样的回答让夏侯珉的眼睛一亮。
曹恒道:“账本的事都弄好了?”
夏侯珉被问到立刻点头,“殿下放心,贿赂的钱财几何,谁人拿了多少,全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可是殿下,凭一纸账本要定他们的罪很难。”
曹恒道:“我知道。所以我不是已经放饵了?”
想要问个清楚的夏侯珉被折回来的夏侯薇与魏止打断了,夏侯薇与曹恒作一揖,“殿下,所有的人都已经关进了大牢。”
“臣已经派了兵马守着,保证任何人都别想跑。”魏止已经自然而然地接过夏侯薇的话,证明自己是非常有用的,“另外……”
这些话,魏止附到曹恒的耳朵耳语,只叫曹恒一人听到,曹恒点了点头,“办得好,让承之那边做是像样点。另外巴县里的人也要给我守好了。”
刚刚守在外头,曹恒出来才跟上来的庞山民一听答应道:“殿下放心,臣都已经安排好了,保证万无一失。”
胡本面对这样的询问,也不管这是谁家的郎君,笑着回道:“陛下未有口谕。”
曹恒看了墨问一眼,瞧着墨问那笑眯眯的模样,这样的事,曹盼一定早就已经定好了。如今没有说,莫不是要跟她商量?
那想要再问的郎君女郎们,个个都住了声,此事没有他们插嘴的余地,而胡本道:“墨侍中,陛下让侍中跟殿下一起到太极殿见驾。”
“殿下,走吧。”墨问一听女帝陛下召见,立刻整肃了衣裳朝着曹恒说了一句,曹恒与墨问作一揖,“先生请。”
墨问一笑,曹恒走在前头,墨问在后,再是胡本。
一群被曹盼突然的诏令下达从此不再开课都给唬得不轻,许多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
自然也有无所谓的人,如那粗壮得不像女郎的人,“阿茂,我们去找平娘。”
一个白白胖胖的郎君听着眼睛迸发出强烈的光芒,忙不迭地点头,“去啊去啊!”
这两个,女郎是先武帝从弟曹洪之孙女曹福,一个是当今陛下的兄长曹茂之子曹庆,都是宗亲,在曹恒一岁多的时候就入宫陪着曹恒玩到现在,上课或是不上课的,都跟他们没关系。
“我们先走了,你们也赶紧回家吧。”曹福大大咧咧地打了个招呼,那一个文质彬彬,长得又甚俊美的十四五岁的郎君道:“我也去。”
曹福和曹庆都看了他一眼,此人乃是夏侯惇之孙。夏侯氏与曹氏的渊源彼深,需知曹恒这一脉往前,原本曹恒的高祖父曹腾那是宦官,宦官无后,曹腾收养了夏侯氏一子为养子,取名为曹嵩,便是曹恒的曾祖父。
故而曹氏这一脉与夏侯氏那是虽为异姓,却是同根。当年武皇帝曹操征战四方,全赖夏侯氏与曹氏族人相助,而曹盼早年就致力培养夏侯氏与曹氏的族人,行商读书,无一不涉及。
新朝初建,曹盼登基,他们也相助颇多,是以夏侯氏与曹氏立下战功显赫者,皆封侯拜将。
昔日昭宁一朝,夏侯惇亦居相位之一,因年事已高,这才退位让贤,安享晚年。
“去就去吧。”夏侯氏与曹氏的少年们,有的是从小一块长大亲密无间,有的是面上情。
夏侯珉与曹福曹庆算是交情不浅,他要跟着他们一块去等曹恒也是常有的事,这回也不介意带上他。
而曹恒与墨问一道往太极殿前,昨天刚见着的三省六部的长官们,眼下也都在。
“见过母皇,见过诸公。”曹恒先与曹盼见礼,这才转身与这能进政事堂的诸公作一揖。
墨问也在一侧与曹盼见礼,再与其他人作一揖算是打了招呼。
曹盼早在先武帝称魏公,后为魏王时便提议改官制,将原本的三公九卿之制,改为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是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置尚书令,正二品,赏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可,劾御史纠不当者。左仆射是为首相,因曹盼曾为魏王府尚书令,其登基之后,大魏朝不设尚书令。
而中书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皆为右相,其下设侍郎二人,正四品上,为中书令之副。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拟诏发布。
门下设侍中二人,正三品,皆为左相,另设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是为侍中之副。门下掌出纳王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户部掌管户籍财经,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凶五礼之用,还掌大魏朝内所有校务及科举考试;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马之部;刑部掌法刑狱,与大理寺并列,长官为刑部尚书;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
分工明细,责任清楚,当然,官位也就多了,拿相位来说,原本丞相只有一位,如今相位成了七个,哪怕因为避讳曹盼不立尚书令,同样也还有六个。
“见过殿下。”诸公也皆与曹恒作一揖,在上的曹盼道:“让你去益州,你有什么要准备的?”
“母皇能否让儿臣看看奏折。知益州乱起于何时,何地,何乱。”曹恒稳重地朝着曹盼说,曹盼看了周不疑一眼,周不疑已经拿出了一本折子。
“殿下请查阅。”周不疑将折子给了曹恒,曹恒伸手自去接过,道了一声谢,周不疑与之一笑。
曹恒拿过打开了折子仔细地看了起来,场面一度安静,没有人出声打扰曹恒。
曹恒细细地看完了整份奏折,“益州巴县,地靠山民之地,当年蜀相引山民下山,多年来从未听说过山民有何不妥。举城而反,杀县令,闭城门,不许任何外人进去,那许不许人出来?”
“这个问题朕也想知道。但是离得益州太远,消息传回来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所以朕想让你去。”曹盼并不觉得益州巴县之乱是偶然,让曹恒去,平定叛乱不假,却不是最主要的。
曹恒道:“儿臣一个人去?”
“并不是。杨中书令之长子杨嚣,墨侍中长子墨承之,夏侯珉,曹福,曹庆他们都陪你去,另外一行三百将士,皆由魏止将军统领,他只听你吩咐。你瞧瞧有无另外想要添加的人,或是这些人里,你觉得谁不适合与你一道去的,只管提。”曹盼是个很开明的皇帝,善纳言谏,但凡有理,她都会听。
被点名的魏止是个四十来岁的男子,被点了名即朝着曹恒作一揖,这位并未入政事堂,想是曹盼专召的。
微微点头回应了魏止打的招呼。曹恒知道,她想要加谁,或是不想谁跟着去,只要给曹盼足够的理由,曹盼会同意的。
但是这样的安排,曹恒根本挑不出错来,与曹盼作一揖道:“儿臣无异。”
曹盼道:“如此,三日后起程可行?”
问的是曹恒背上的伤,母女都心知四十鞭没有打到,十鞭下来,总还是有点伤的,既是有伤,三日之后,应该结疤了吧。
“陛下,臣提议殿下一行,带上一位太医。殿下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提到了曹恒的伤,一行之中相貌阴柔,最是好看的中年郎君立刻出声。
这位郎君瞧着阴柔,男生女相,但却是位将军,大魏朝的军队除了曹盼之外,就他能任意调令。
多年来,也多赖其镇守边境,天下安定,乾清三年曹盼让他出任尚书右仆射,只居于周不疑之下。
此君名为秦无,字子阳。从十五岁追随曹盼至今,已是二十五年。
曹盼这当娘的还是忽略了这点,与一旁的胡本道:“去与阿图说一声,让他选个医术不错,身体更不错的弟子与阿恒一道去益州。”
“诺 。”胡本得令立刻应声退去安排,曹盼还是提回了刚刚的话题,“三日后起程?”
“诺 !”兵贵神速,就蜀州叛乱之事,眼下朝中为着此事已经吵成了两派。
不,应该说在益州为着这事已经吵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派大军强攻下巴县,将所有作乱的山民,杀!
另一派是主张招安,纵然巴县的百姓杀了县令,一城百姓一举作乱,此事非同寻常。
而如今的情况,明显是招安的人占了上风,若不然大军早就已经逼近巴县,若以杀戮平乱,绝不可能没有消息传回。主张招安的是文臣,说要杀人正是武将。
武将那是掌兵的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万一武将不顾大魏实行的仁政,带兵杀进了巴县,如何是好?
是以曹恒当然是想赶紧的去把这件事和平解决。
“如此,把要带去的兵选好了,你们家的郎君,让他们也都准备好了。”曹恒自己说没问题,曹盼还能不比她清楚事态的严重,兵贵神速。
“诺。”一众派了儿子要跟着曹恒出去的都齐齐应声。曹盼挥手,“都退了吧。”
“臣等告退。”一个个听到曹盼让他们走,那就都走了。
等群臣都退完了,曹盼走了下来,曹恒迎着上前,曹盼牵过她的手,“此去益州,知道要做什么吗?”
曹恒被她牵着手已经习惯,答道:“整肃益州。”
一语道破,曹盼轻轻地笑了,点点头,“还记得我与你说过,益州是我留给你历练的,巴县是危机,也是转机,端看你能不能把握。”
曹恒点头道:“母皇的意思我明白。巴县之乱,非比寻常,母皇,我会一查到底的。”
曹盼笑了笑与曹恒叮嘱,“第一次自己出去,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自己做主,总归后头有朕顶着,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