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三叶之春(中下)
字数:2633 加入书签
除此以外,还有一样对于不二来说,几近为强力吸引。那就是迹部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光明正大敞露出来的,隐忍又狂放,悲观又乐观的理想主义。
这是个过时的词汇,就算在大学这个最适合其生长怒放的土壤环境里,也没有几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犹如过气的流行词一般的尴尬的存在也早已经失去其崇高的时代价值,变得不伦不类,且无所适从。那些垂垂老矣的教授们,谁又能断言他们年轻的那些风华岁月里就没有一腔热血理想主义过呢?但时间总要踏平一切,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会不断压碎那些不堪为用的古董精神,然后留下这个时代看上去最为偏宠的那些弄潮儿。
迹部身上的理想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脱离现实一样的空想,而是一种扎根于现实,乐观和悲观共生的理想主义。不二不知道自己这种对其剖析研究的欲望,准确而言,是针对于另外一个人深入的探知欲望与深入的解读欲望,究竟在多久之前就萌芽了,时至今日已经开始长出枝叶,还可预见其未来的繁茂不可控制。两年前从那个注定要让他和迹部产生联系的新闻里,知道这个人在神智清醒痛觉正常的情况下,选择用后背为恋人护周全一具毫发无损的完整尸体。他那时候为对方的这种精神所震撼,就像亲眼目睹了一场神圣而轰烈的殉道一样,胸中激荡翻覆久久难以平息。从那时他就隐约怀疑迹部是个理想主义者,不一定非得是爱情,也许是人的尊严,或者是担下过的责任和承诺,又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在那个男人眼里一定存在着要比自己的伤痛和生命来得重要得多的东西,值得用生命去坚守和换取。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和献身,不二一直如此认为,在那之前一定有过对最高价值的内心拷问,才有万死而吾独往那样义无反顾的守护与牺牲。等真正到了三叶,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强力佐证了不二这个先入为主甚至只是凭空臆断的猜想,他也终于可以不用再继续进行各种“唯心”的判断与推理了。很让不二庆幸,也很让他惊喜的是,在真正开始接触这个人,开始踏入属于他的课堂、属于他的领域、属于他的思想世界和精神空间的那微微一角时,自己并没有失望。不仅没有失望,不二确信自己甚至是很神往的。
这种神往是对迹部专业实力的拜服,也是对老师个人魅力包含老师身上那份理想主义的追逐与赞赏。迹部老师在对待自己的事业,对待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毫无疑问就是理想主义的。之所以让不二认为那是悲观又乐观的理想主义,是因为迹部有时候故意呈现出来的某些表现矛盾得太像现实主义风格,足够轻易就叫人误解,而这误解兴许也正中迹部下怀。所以不二不得不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声观察和专注探寻,直到他确认了迹部有些矛盾的言语和行动就只是□□和幌子,于是他无意中勘破了这位老师的悲观。这种悲观不遵常义,而在于当事人对现实的洞察和体悟明明清醒通透,却无法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做出彻底的改变。所以只能悦纳不完美的真实生活,同时选择退一步独善其身,划清规则界限,对他人不做过多干涉。而这份乐观,则在于他就算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愚昧早就有过深刻理解,也经历过人生重大的磨难,但依旧能初心在怀,身姿傲岸。亦能胸襟豁朗,阔略达观。纵然现实的另一面早就礼崩乐坏,也不妨碍这个人固守他心中的一片净土,追求他心中所定义的最高意义的那些价值。比如古老的骑士精神,比如浪漫的文学结晶,又比如浩渺无垠的生命哲学,再比如,一个美好光明的理想世界。
多么美好的一个人,不二有时候聆听他授课聆听得痴迷,竟觉得空空的脑海想不出有什么妥帖的比喻来贴合他,只能在欣赏之余将迹部俗套地比作发光发热铺满大地的太阳一样,温暖又明朗,强大而深广。后来这个比喻则硬是化拙成巧,被不二赋予了一层更切合迹部的意义——因为只有太阳在被大雨淋湿后才不会潮湿晦暗,才不会熄灭冷却。非但不会,还能包容人们的期望,折射出美丽的虹光。
但能看见这样虹光的人,算来并没有很多。不二不用去求证,也知道蛋膜里掩耳盗铃的家伙们定然是看不到。而蛋膜外的人里面,真正愿意乖乖从迹部老师敞开的那扇门进去,遵照他最希望的方式去和他沟通的人,其实也不多。不是迹部故作清高不在中间搭桥,而是明明有上好的桥在那里,很多人偏偏要选择难度更高的划水。后面的人看到前面的人都在愉快地划水,就更加怀疑那座桥的蹊跷,以为不能行走过河,就随大流跟着划水过去。最后是自己非但划得精疲力尽,还迷失了前程和返程的方向。再朝上看时,哪里还有什么桥呢?索性就放弃了找个方向,胡乱摸索个地方靠岸了。
不二算是上迹部的课有一阵子了,也是到最近才发现,有一部分霸占着座位来听课的学姐学长,其实也是消遣目的大于实用目的。一边能够拿到学分,一边还可以欣赏讲台上男人那张成熟和英俊程度都恰到好处的脸,一般人对这种“好事”都不会拒绝。这一部分人坚持不旷课,会浅尝辄止地品味一下老师讲得舌敝唇焦的内容,会动用脑筋纠结迹部的哪句话和结业考试有关系。总的说起来,也算是裹了半个蛋膜的人。不同的是这部分学生还算是喜欢文学的,所以多少还会对迹部有所反馈,而不是像个没有生气也没有灵气的坏木头,让人无从着手。归根到底恐怕还是因为惰性,这点不二深有体会,如果没有迹部,他也是有一半几率要成为这里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一员大将的。谁叫惰性是人的天敌呢,大学又刚好是滋生惰性的温床。
安于当下的学生太多的时候,迹部的很多话落实起来就有些希音和寡的嫌疑。师生的关系如果最佳的状态是朋友,那么看似被学生追捧着拥护着的迹部,其实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热闹风光。探知到此点的不二并不惊讶,他心知这点不过是刚好符合了生活的规律,正好说明迹部老师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介凡人。同样是漫步人生的一段旅途,人的心灵和身体经历的风景本来就是不同的两个世界。身体可以不断随感官支配交换沿途伴侣,一路繁花似锦,歌舞升平。心灵却多半是沉默孑然的,行过之处鲜见鼎沸笙歌,除去少许幸运之人,多数人的心灵在人生漫长又短暂的旅途之中,无论过程劳顿还是安逸,结果都只不过是知音难觅的一趟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