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一百四十三、
字数:13852 加入书签
一百四十三、
目送着阿顺一行人疾行而去, 沈翘楚也踏上了回客栈与阿瑜他们会合的归程。
南霜虽然如今不到十二岁, 凭借着卢重言、裴氏姐妹和沈翘楚从小的教导,以及自身本就卓绝的武艺天赋,已经可以跟沈翘楚战个平手。
对于她在大楚的安全,沈翘楚其实并不是特别担心,他主要是担心在海上遇到危险。
这些年沈翘楚一直也在筹谋着遣商船去往美洲,因此才催生了如阿瑜乘坐的商船一般的巨型商船。如今并不是蒸汽时代,想要在航海中获得动力,主要还是凭借洋流和风。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 从山东出发的商船最远已经可以到达白令海边缘,那边如今的原住民大多以渔猎为生,人数稀少,没有什么经济政治,也没有什么名贵特产,故而商船到达那里几次之后, 摸清了洋流风向的规律, 就鲜少去那么远了。
沈翘楚在自己的《手稿》航海篇中也有总结出, 要想顺利通过白令海岛链到达传说中的美洲, 需要在夏季到达白令海,这样通过白令海岛链的时候商船不至于会被冰封住,船上的水手也不至于会冻的生病。
靠近北极航海, 虽然难以补充给养, 好在那边的北极冰都是淡水, 如果能在航行之中捕到鱼, 船上的人就不至于饿死。而远航航行最重要的是关于维生素的补充。
沈翘楚在《手稿》里简单的描述了关于维生素的一些浅显知识,并列出如今大楚海上行船常用的补充维生素的方法。第一种就是携带大量豆类,在行船途中以雨水泡发,这样即使在长期航行不能靠岸不能获得补给的时候,泡发的豆芽也能够为船员们提供一些维生素。
还有便是携带茶叶,给船员泡水喝。而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则是携带大量的柠檬。柠檬原产地喜玛拉山南麓,这些年的通商早已传遍了大楚的各个角落,只是柠檬没什么滋味又极酸,销量不如橘子,大多时候是做菜提味或者泡水喝。
不过只要有心,在山东那边收集一船舱柠檬并不难。
远洋航行只是一艘船并不行,沈翘楚已经给阿顺下了口令,让他到达山东时,将山东全部三艘最大规模的举行商船汇聚,每艘配有两艘护卫船。
想要填充这样的船队,所需要的水手大几百人,这几乎要倾尽山东大半的商行人手。
算来要想在夏季到达白令海峡,那么至少在年初就要从山东出发,算上这期间的路程时间,当南霜和阿顺他们到达山东之后一个月,就得启程。
沈翘楚到了客栈,便让身边两个管事分别去往京畿和丹阳郡,将当地商行的人手匀一部分给山东,这样不至于将山东的生意停滞。
阿瑜的眼睛有些红,显然是一晚没有睡好,听了沈翘楚的回禀和处置方法,她只是沉默,不一会儿眼角开始泛起泪光。
沈翘楚哪里见得了这个,上前拥住阿瑜的身子:“夫人莫要担心,我已经让人做好了完全的准备,还有阿顺跟着,不会出什么岔子的。”
阿瑜用力捶打沈翘楚:“你说的轻松,可是真要到了那边,会出什么事情,哪里是你能完全预测到的?南霜不过十二岁啊……”
这些话字字戳在沈翘楚心上,他又哪里不担心不害怕了,可是如今木已成舟,如果自己不能给南霜提供这样的支持,她说不定就会自己找船出海了。沈翘楚相信整个大楚除了沈家商行会为了自己这念想而三番两次地行船到远东,别家更没有这样的经验和实力。
以南霜的性格,认定了什么事,八匹马也拉不回来,自己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一直说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如今事到临头,哪有随意反口的道理。
他知道对于眼前的阿瑜,是没办法一下子接受这样的事的,便只是默默地抱着阿瑜,等待她慢慢消化。
虽然出了这样的变故,路还是要继续赶的。
沈翘楚在车上搂着阿瑜,看着窗外,不再像昨天一般给孩子们讲故事。几个孩子似乎也看出了父母的心情不好,并没有吵闹。
中午停车用餐的时候,南冰不止从哪里摘来一朵小小的野花放到沈翘楚的手上:“阿爹,你跟阿娘怎么了?是不是阿姐那边发生了什么事?”
沈翘楚将南冰抱在腿上,心中惊叹,这两个女儿真是一个比一个敏锐,便如实道:“你阿姐坐船离开洛阳了,她想出去航海。”
南冰的眼睛亮了一亮,然后又沾染了一丝担忧:“阿姐钻研这事可久了,如今也算是求仁得仁。只是……会不会有危险啊……”
沈翘楚笑着摸了摸南冰的头,南冰还未长开,头发又柔又细,跟她本人一样,仿佛最娇弱的花瓣。他并没有告诉南冰南霜要去的地方乃是万里之外的美洲,只是安慰道:“你阿姐吉人天相,肯定不会有事的。”
这样一边说着,沈翘楚也在一边这样安慰着自己。
南冰得了这样的安慰,很快就宽了心,拿着花去送给阿瑜了。
虽然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也算理解了书上所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之类的话,可眼前的旅程总要继续,沈翘楚和阿瑜不能因为一个孩子的远行,而冷落了其他正在眼前的孩子。
这样到了第二天,沈翘楚就又恢复了给孩子们讲书讲故事。这两年一直在外面游历,沈翘楚也怕孩子们的功课落下,如今在车上也不方便让孩子们看书写字,那么讲书讲故事便是最好的潜移默化。
虽然并没有如同之前游山玩水一般地仔细,从洛阳到兰州这段旅程,沈翘楚还是走了有四个多月,越往西北走,马车窗外的风景也越发的荒凉。
黄土高原本来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然而正如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地域最终都逃离不了荒漠化的命运一般,在土壤过度开垦营养流失,以及气候变化风力侵蚀的综合作用之下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当年精耕细作的土地,如今已经落了荒,好在跟后世人口众多更加缺少耕地相比,如今大楚西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还没有到达后世那么严重的情况。
沈翘楚心里盘算着,满脑子都是:“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说实话,他自穿越以来,生活的地方大多是江南京畿一带比较富庶的地方,眼前即将出任兰州知州,总感觉心里并不是很有底。
大概方向还是有的,首先就是在黄河两岸种植大量植被,来减少黄河所带走的泥沙量。这样还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整个黄土高原主要受气候影响,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在黄河及支流沿岸地区还好,至少有水源灌溉,可黄土高原中的大部分都并不临近水源。所幸自己出任的兰州正在黄河旁边,至少治理起来要方便一些。
想要真正改造黄土高原可不是一朝一夕,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沈翘楚也明白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自己能够真的做出政绩,给后来者开一个好头。
如今兰州这边主要的农作物是谷子、小麦、大豆等旱地作物,只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耕种。
沈翘楚托着腮想着,要是南霜真的能将玉米和红薯从美洲带回来,黄土高原说不定就不会连年饿死人了。虽然不至于多么丰收,但至少能够维持百姓的生存。
想起南方和川渝都已经推广普及了杂交水稻,而西北这边却十年九旱经常饿死人,可真是不同命。
其实也不是没有想过将南方的水稻匀一些到西北来,可是如今大楚大米价格虽然便宜,西北这边百姓却还是消费不起的。
所以关键是让西北人民富起来,这样日后即使产粮不多,也可以凭借经济作物换取的钱来买粮食,不过这样的前提是保持产粮区到西北的商路畅通。
记得后世的黄土高原地区各地都有各自的经济作物,大多都是苹果、梨、枣等水果,还有种玫瑰、薰衣草甚至开心果等经济作物的。
这些作物如今到都已经流传到大楚,种子不是问题,关键是引导当地百姓种植,想来如果自家的商行能够以合适的价格收购,加上利好的税收政策,应该也不算难事。
沈翘楚用了近四个月想这事,等到了兰州之时几乎已经把每个细节和可能都推敲过了。
饶是如此,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沈翘楚吃了一惊,他这些年走南闯北,也算去过不少地方,可是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郡治所在的州府有如此朴实。
除了少数散落的二三层楼阁,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低矮由泥土夯制而成的泥房子。汴梁、洛阳、长安等北方城市虽然也以砖石泥板房为主,可是却比兰州的房子要精致不少。
马车驶过兰州最繁华的街道,其中最成规模的建筑竟是陇西李府的宅邸。而座落在旁边的兰州府衙相比之下,还不如洛阳寻常百姓的住所。
几个孩子下了马车,倒还都没有表现出失望神色,这些年跟着沈翘楚到处游历,他们已经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住所,眼前还对兰州及兰州府衙感到新鲜,不知道在这里呆久了又是什么情景。
沈翘楚看着那前任知州欢天喜地地跟着自己交接,然后迫不及待地启程回京,心中不知是该好气还是好笑。
他并没有上来就看州志卷宗,而是拿着当年太学李祭酒也就是如今的礼部李尚书的拜帖,去往陇西李府拜会。
如今主持陇西李府的并不是李尚书那一支嫡系,而是陇西这边最大的支系,毕竟京城的陇西李氏已经在洛阳扎根近百年了,两支虽然守望相助,但到底不是完全同气连枝。
不过有了李尚书的拜帖,想来以后说话办事,都要容易一些。
这陇西郡的李家跟江南吴郡的顾陆两家不可同日而语,李家虽然不如顾陆两家富庶,在大楚也不过算是中级世家,可是他们却明里暗里插手整个陇西的军权。
当年陇西李氏从龙护驾,既是世家也是勋贵,加上玄德帝唯一的皇后便是陇西李氏出身,玄德帝虽然知道陇西李氏对于陇西郡的兵权有所染指,却并没有解决这件事。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陇西厢军的将军柳将军曾跟着玄德帝一同打过江山,玄德帝对于柳将军十分信任,虽然知道陇西李氏与柳将军交好,并背地里给陇西厢军出资,却还是选择相信柳将军。
可如今的陇西厢军将军是柳将军的儿子柳轻尘,而陇西郡与吐蕃接壤,当年卢重言的大哥也就是阿瑜的父亲正是战死在陇西,而卢二叔也是在这里受伤,可见陇西郡并不是那么简单。
而太平帝派自己来这里,除了改善农业生产,未必没有让自己在着边关试试水,探探风声的意思。
虽然太平帝这两年跟自己一直也没有过联系,可沈翘楚心里倒也没有什么芥蒂。大有一点“圣上虐我千百遍,我待圣上如初恋”的感觉。
因为他和太平帝都对彼此的能力和品行放心,即使太平帝一时不能接受自己所说的那个男女平等的世界,可他到底没有将相关书籍封禁。
如果有一天太平帝真的搞出文字狱来,那可能就是沈翘楚真正告老还乡的时候了。
李府跟兰州府衙相邻,沈翘楚直接走到李府门口。
李家主很快就迎了出来,上来就直直地揽过沈翘楚的肩膀,将他往大堂里迎。
大楚传习唐风,可是一般初次见面的士人之间还是会保持着一定的礼貌距离,像这样上来就有身体接触的,沈翘楚还是第一次遇见。
他虽然有些不习惯,但估摸着,这是西北地比较豪放的民风?故而也没有表现出来不虞,从容地跟李家主谈笑风生。
李家主看了他带来的拜帖,神色变得更加热情,拍着胸脯道,如果在兰州有什么事,尽管可以找他,还留沈翘楚用了晚饭。
和朴实的外表不同,这一顿晚饭看的沈翘楚瞠目结舌,他自认也算是讲究膳食之人,也常在宫中用膳,可是眼前这顿晚宴,竟然丝毫不逊于宫中的御膳。
要知道这里可是全大楚最为苦寒之地的陇西,又连年受吐蕃侵扰,能拥有这样齐全的膳食材料,可见李家之家底。
沈翘楚虽然心里略微嘀咕,可是李家主毕竟不是官身,李家的家底也是世代相传经营打拼而来。如今大楚虽然尚俭,可是生产力摆在那里,不消费也是不成的,沈翘楚不会对任何个人的消费行为有什么成见。
他心里大概明白,这李家主未尝不是在向自己展示实力。
这陇西局势虽不如京畿和江南复杂,可底下的暗流也不容小觑。
沈翘楚第二天又去拜会了陇西郡郡守和陇西厢军将军柳轻尘。
陇西郡郡守对沈翘楚还挺客气的,毕竟沈翘楚也曾经做到二品还位列三少,虽然眼前跟太平帝有龃龉被贬西北,可谁知道日后什么样子,交一个朋友总比交一个敌人要好得多。
而那位柳将军则完全不同,一开始军营前的守门根本就不让沈翘楚进入陇西大营。
沈翘楚想起当年拜见裴将军时的情景,不禁腹诽,莫非将军都是这般难见?
在沈翘楚身边官吏的反复坚持下,那守门将士才同意进门通报,并说让沈翘楚在军营外等待,而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
沈翘楚虽然不明白这柳将军为什么要给自己下马威,不过既然来都来了,等等也不会掉一块肉,便站在陇西大营前,一边观察营地和将士,一边向那陪同的官吏询问些兰州的政事。
想一想上一次自己做地方官还是做吴县县令,本以为成了知州待遇能好一点,这样看来也并没有什么改善。
这柳将军可是三品将军,自己如今可是惹不起。
待天色渐暗,守门将士终于将沈翘楚放进大营,沈翘楚一边不着痕迹地观察两侧,一边随着指引,往那最大的大营里走去。
他本以为那柳将军应该跟裴将军差不多样子,算起来没有四十也有五十,却没想到那帐中坐着的人看起来跟自己相差不多,打扮也更像是一个士人,而不是一个将军。
虽然心里奇怪,沈翘楚还是上前行礼道:“下官见过柳将军。”
那柳将军从容起身,上前扶起沈翘楚:“沈大人客气了,沈大人之名何人不知何人不晓,连我平日吃的米都是杂交水稻……”
听柳将军这样说,沈翘楚倒不好意思起来。只是看他的态度,倒不像是曾把自己晾在门外两个时辰的模样,莫非是真的有事?
跟柳将军交流了一番,沈翘楚越发觉得这柳将军颇有儒将风范,跟他聊天就像是跟一个学识丰富的士人聊天一般。而且据沈翘楚观察,这柳将军身上似乎并没有武功,除非是像阿瑜贴身嬷嬷那般功力极高隐藏极深,才能蒙蔽自己的眼睛。
而且柳将军的部下看待柳将军的模样都像是再看天神一般,可见这柳将军必有出众之处。
回到兰州府衙,沈翘楚叫来沈家商行在兰州的管事,让他召集陇西的暗探,去调查一番关于柳将军和陇西李氏的事。
见沈翘楚回府,阿瑜迎了上来。自从到了兰州,她的情绪就有些不对,想来是因为兰州便是她父亲战死的地方。
沈翘楚抱住阿瑜:“阿瑜似乎有心事,在想些什么?”
阿瑜避过沈翘楚的眼睛,低头道:“我在想南霜那边应该已经出发了吧……”
沈翘楚轻叹一口气,将阿瑜鬓边的碎发理好:“大概吧……”
算起来如果南霜年初启程,现在应该已经都到新罗了。
而她启程的消息,恐怕还要几个月才能穿到兰州,那时候说不定她都已经到达东瀛北边了。
想一想现在的通讯交通可真是不方便,真是怀念在地球时随时发信息随时视频的日子。
沈翘楚想着,不禁又笑,可是那个时候自己空有一个能发信息视频的手机,却没有能够联系的家人。
一转眼时间过的这样快,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有了妻子和孩子,其中最大的竟然都自己带着船队出海了……
沈翘楚没办法在感怀中沉浸太久,还得忙着改造兰州才是。所幸的是身为知州,不必像之前做县令那般忙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寻常知州只需要处理税收征兵科举等事,再加上处理各县送上来的大案即可。
眼前刚刚年初,并不是适合种植的时候。
沈翘楚沿着河边走来走去,以脚丈量着长度。兰州的黄河水流湍急河面宽广,是以旁边鲜少有人家居住,大部分是耕地。
如今首先要做的就是退耕还林。
沈翘楚一边派人将来年开春种植经济作物税收有减免的告示贴在府衙门口,并标出减免税收的经济作物种类。并派人在各村镇的墙上写上“要想富,先种树”之类的标语。
他没敢让人些少生孩子或者多生孩子的话,毕竟如今的兰州人口并不多,虽然在缓慢增长,可是这里的物产注定养活不了过多的人,沈翘楚不敢因为自己的标语给人暗示,改变这里的生态。
同时派自家商行的人与拥有黄河边土地的农户挨家挨户的商谈关于改种柞树和开心果树的事宜。
柞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在其上寄生的柞蚕跟家蚕一样可以吐丝,只是柞蚕丝质地更硬,一般织出的柞蚕丝布匹售价不如桑蚕丝,只是兰州冬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这样一冬天如果能有丝线织布,也能够为农户们创收。
只是这柞树虽然事宜生长在北方,可对于土壤和水源还是有一定要求,整个兰州恐怕只有黄河及支流两岸能够种植。
沈翘楚当然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种植,这样能够惠及更多的百姓。
而在黄河边的最外侧,沈翘楚目标是种植开心果树,开心果树不仅有经济价值并能够在黄土高原上成活,更重要的是它的根系较深,有很好的保持水土作用。
这样靠近河堤最外侧种植开心果树也能保护到河两岸的土壤和内里的柞树。
待商行的管事与河边的农户商定并签好协议,沈翘楚就开始让人将自己之前在长安那边预定并培养好的树苗大规模地运往兰州,同时也在本地采买树苗,及种子培育。
这样在开春之前,总算准备出了足量的树苗。
这两个月,沈翘楚也打听了各地的降雨量、水源、土质和日照情况,规划好各地事宜的经济作物。
比如水源充足日照强的地方比较适合种葡萄,而降雨量高的地方比较适合种植玫瑰,而降雨量少干燥的地方就可以种植枣树沙棘等对于水源要求少的作物。
当然,原本土地平整水源充足的耕地还是要保持原样,黄土高原上再贫瘠,也总是要有粮食产出,何况这里还连年战乱,外一要是遇到个围城的情况,连自给都做不到,还怎么打仗。
只是原本不平整的耕地需要按倾斜度来规划,将较为平整坡度不大的地方修成平行梯田,而坡度较大的地方则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这减免税收的政策出来,兰州周边的农户确实有不少改种树木及经济作物。因为苹果树、梨树、枣树、核桃树等果树要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多年的培育,才能够结出果实达到经济效益,这些农户多半只是再自家坡度较高的田地中种植少数以试水。
并保留一半耕地,剩下的一小半则多半种的是玫瑰、薰衣草、药材等一年就会有收获的经济作物。
而这些树苗和种子全部有州府签约提供,签约之后,农户不得随意砍伐破坏树木,否则就要处以拘役。
在地球现代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种植经济作物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政府引导种植的树木第二年就被百姓砍去烧柴的情况。
沈翘楚其实能够理解,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你跟他说什么环保,实在是空中楼阁。
他还是希望这样改种经济作物,能够真的给当地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
兰州的州治范围不小,沈翘楚忙着在各地探查改造,等到整个兰州都开始种植经济作物的时候,已经到了夏天,之前在黄河两岸种植的柞树都长出了叶子,只是树苗还小,那些叶子恐怕并不够多少柞蚕啃食的。
沈翘楚没有让农户在柞树林中放养柞蚕,而是由专人采集定量的柞树叶分发给各家以供在家中养殖柞蚕缫丝。
有着官府的威信,虽然偷采柞叶的人也有,但是当沈翘楚下令,各家看好自家的树叶,如果出现因为采集过多而导致树苗死亡的情况,将由各家赔偿树苗费用之后,偷采柞叶的情况就好了很多。
这半年投入在采买树苗上的银钱几乎已经掏空了沈家商行在陇西几年的收入,好在跟农户们签订的合约保证了之后会有一小笔资金回流,不至于让沈翘楚陇西的商行破产。
这种植的事情告一段落,还要忙着平整土地、修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这些出了征各村镇当地的居民帮忙,还要管饭,要知道兰州府衙的银库和粮库,已经空了许多年了,农业上面的税收基本上就不要想了,大部分的税收都来自与商业上。
而兰州的交税大户就是李家和沈家。
沈翘楚看着银库的账本,忍不住腹诽,也难怪陇西厢军会和陇西李家走的近,支持陇西厢军军饷的银钱粮食大部分都是出自陇西李家交的税,就这样还嫌不够,陇西李家每年都会给陇西厢军提供犒赏,更不要说赶上战事,官府拿不出银子,维持军队出征的粮草大部分都是陇西李家提供的。
也难怪当年玄德帝不插手这陇西郡的事务,这要是一插手,他每年得多花多少银子啊……所以太平帝拖到现在,恐怕也是因为不想出钱。
那么太平帝为什么还让自己来兰州,难道只是让自己改善农业吗?
沈翘楚懒得想那么多,他也不想再搞出一个朱家这样的事情,然后被人坐实什么所谓的“世家克星”。而且这陇西李家是先太子的外家,也是当今太子背后唯一的靠山。自己虽然已经不再是太子少师,可依旧不想折断太子的臂膀。
虽然李家的京畿嫡系和陇西支系是两支,可说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日后陇西李氏对太子怎样也都是一个支持。
就在夏天的时候,沈翘楚终于收到了从山东那边的来信,一封是来自阿顺,一封则是来自南霜。
沈翘楚和阿瑜迫不及待地打开南霜的信,上面依旧是那熟悉的字体和两行字:“
谢谢阿爹,我已启程,阿娘勿要劳心挂念,女儿一切安好。
南霜敬上”
沈翘楚深深的看着信上的“阿爹”两个字,心里微微有些融化,自己这是再闺女那里刷了一波好感度?
而阿瑜也沉默着,眼睛里泛起涟漪。
沈翘楚发觉自己和阿瑜越发像一对老夫妻,只是这样简短的信件都会让他们动容。
打开阿顺的信,上面事无巨细地写着他带着嬷嬷健仆们赶到汴梁截住那商船,跟南霜好说歹说,终于一同上路,再路上一起研究航海技巧和行船前的准备,最后到达山东一同选拔船员,整理货品。
从阿顺的信中,沈翘楚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南霜,她有着阿瑜一般的从容坚韧与勇敢,哪怕离开了自己和阿瑜的羽翼,第一次独自到外面闯荡也是如此的坚强。
沈翘楚欣慰之余,禁不住对阿顺有些愧疚,毕竟这样的远洋航行既累风险又大,还苦了阿顺家中的妻儿。可是除了阿顺,他想不到能放心地将南霜托付给任何人。
如今看着他们顺利的出海了,沈翘楚是既宽心又忍不住担心。
来自山东的信到了没几天,沈翘楚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信,其中正包含着一份来自太平帝的密信。
上面没有写关于之前沈翘楚被冤枉入狱,以及后来给华容送信没有送到的事,只是询问关于自己给兰州百姓减免经济作物税收的事。
沈翘楚不知该以什么表情面对,以他对太平帝的了解,太平帝能给自己来信,说明他心中的芥蒂已经有所疏解,不然等待自己的可不是密令,而直接是上级传来的手谕了。
他洋洋洒洒地将兰州如今的现状写在回信上,忍不住发了一通牢骚,大意就是:圣上以为不减免税收,就能收的上来吗?
其实他能够明白统治者为什么要重农抑商,如果大家都知道种经济作物收益好还免税,那谁还种植粮食作物?这样一来,天下都种植经济作物,没有人种植粮食,天下人就要饿肚子了。
沈翘楚也担心这一点,所以明文规定家中拥有地力较好的平整耕地和平行梯田者还是要种植粮食,在税收方面也享受优惠。
而且以兰州的粮食产量,不管人们种不种经济作物,粮食都是不够吃的,而因为杂交水稻的推广,全国产量其实是有余富的,需要的只是能够稳定地运输到兰州。
如果有一天,整个黄土高坡上面的平整土地都能够种上粮食,恐怕才能够让黄土高坡上的百姓自给自足。
跟着太平帝一同寄过来的还有卢重言的信,除了交代家中琐事,还表示柳轻尘这个人是一个人才,可以跟他多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