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阅读

字数:28377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周氏笑着站起来,给了新人初次回来的见面礼。童若绾面无表情地收下,竟和那日回来有些不同。童若瑶想不出老太太到底是用了什么法子,可老太太的目光落到她身上时,眼底的寒气根本就无法忽视,老太太的决定的事儿,应该不会那么容易改变。

    童若瑶送了两个荷包,童若绾看了她一眼,嗓音沙哑地道:“谢谢四妹。”

    众人一怔,郑夫人忙笑道:“四姑娘真是有心。”

    老太太看了童若瑶一眼,童若瑶抿嘴笑了笑没说话。郑夫人也不好继续套近乎,神色讪讪的望着周氏笑了笑。

    张氏扬声问外面的婆子:“车子备好了么?”

    立刻有婆子回道:“已经备好了。”

    张氏也太心急了些,老太太不满地看了她一眼,不冷不淡地朝郑夫人道:“想留你多坐坐,只天色瞧着好像要下雨似地。”

    郑夫人忙赔笑道:“已经打扰多时了,家里也有事儿。”

    老太太没接她的话,反而维护起童若绾来:“三丫头在家时脾气也是好的,但到底有些骄纵,这年轻人总要吃些苦头才会醒事儿。亲家夫人多担待些,也多费些心调教。”

    入了郑夫人耳朵里,就是老太太在责怪她对儿媳妇不好,这些日子家里本就不顺,郑夫人更是如惊弓之鸟,这会子听了老太太的话神色不觉有些慌,忙道:“能娶了府上三姑娘,是我们郑家的福气。”

    老太太点点头,背靠着椅背露出乏意,众人鱼贯着出来。直送到垂花门,看着她们上了马车才返回。

    那两个陪嫁丫头,到底还是没有留下,随着童若绾去了。周氏知道老太太累了,便带着童若瑶回去,只有张氏,直接就进了老太太屋里。

    丫头在老太太耳边说张氏来了,老太太立刻睁开眼,张氏一进来就将屋里的丫头都打发出去,刚走到老太太身边,就听见老太太问:

    “事儿办妥了?”

    张氏点点头,“是信得过的人,慢慢儿加在她的汤药里,看着她喝下去的,刚好三天的药量。”

    老太太放了心,张氏嘴角就扬起一抹笑。却听得老太太训斥道:“你就是沉不住气!”

    张氏忙收敛了笑容,她的确是沉不住气,即便知道老太太的打算,可没有亲眼瞧见,总是不能放心。这一次都是她信得过的人去办的,绝对错不了。想到这里,老太太就是打她骂她,她也不会觉的有什么,脸上还带着笑。也许,只有三丫头彻底没了,二女婿才会死心。这样提心吊胆的,终究不是法子,何况,亲家夫人赵氏就要离开上京,没有赵氏在身边看着孙博文……

    想到这里,张氏又不安起来,虽然都在上京,可她作为岳母也不能如赵氏那样管着孙博文。幸而还有一些时日,得想想法子,或者让女儿女婿都搬回来住?

    张氏和老太太商议,老太太冷哼一声道:“你将孙家当什么人了?搬来咱们家住,亏你想得出来,这要是传出去,还不说是入赘女婿?亲家夫人会答应么?”

    张氏心凉了半截,听得老太太语气软了几分,“年轻气盛,难免想法不会多些,你也是过来人,当初怎么做的就不能提点提点二丫头?”

    老太太的意思张氏明白,“可毕竟秋儿还没有怀上,又才过门这么短的时间,如果就把姑爷屋里放人,她以后……

    “那就叫她快些怀上,或者,让她尽尽孝心,嫁到孙家就是孙家的人,孙家的长辈无论如何总要见见。东至祭祖也该去不是?”

    张氏闻言,顿时恍然大悟,笑道:“还是老太太法子多。”

    老太太冷哼一声不说话了,张氏便起身退出去。

    蒋夫人得到蒋大人回京复命的消息,自是欢喜了一回,立刻让女儿代笔写信回去,让那边提早派人过来。赵氏得知后,就帮着她看地方买大宅子,蒋夫人还带着女儿来拜访了周氏一次。

    虽是第一次登门,可在蒋夫人眼里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惊愕,若说丝毫不介意,那定是不可能的,但见到童若远进来拜见她,那些顾虑也少了许多。笑眯眯地看着未来女婿。

    童若瑶带着蒋小姐去了自己屋里,那些大婚用的东西都已经收起来,饶是如此,蒋小姐还是满面红光,只偶尔抬头看一眼屋里。

    直到小玉进来说:“大爷过去了,说是今儿先生布置了题目。”

    童若瑶明显看到蒋小姐松了口气,随即见她抬起头,盈盈一笑,脸上还有些窘迫。

    “姐姐初来上京,可还住得习惯?”

    蒋小姐点点头,童若瑶知道她现在还害羞着,不好意思说话,又道:“我才来上京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呢,倒是小黑,比我还厉害,来了上京性子都变了,比以前还听话。”

    小黑?蒋小姐疑惑地看着了童若瑶一眼,小玉捂着嘴笑道:“小黑是四姑娘养的一条狗,从东临带来的,说来也奇,那条狗竟好似听得懂人话。”

    “狗?如何来时没听见犬吠?”

    小玉接着道:“这就是它奇的地方,四姑娘不许它叫,它果真就不叫了。只有夜里,听见不寻常的响动,才会叫几声。”

    蒋小姐露出十分好奇的模样来,童若瑶就领着她出去看,这一出屋子,她整个人就轻松多了。一边看了看院子的格局,一边跟着童若瑶走。

    如果单独住,这个院子不算小了,但一家子住在一处却是不太方便。家里来了男客人,女眷回避的地方也有限。蒋小姐想起小时候,家里情况不比现在,一家子桥在一个大院落里,几个哥哥年纪相当,少不得会拌嘴打架,可也只有那个时候,家里才热闹。后来家越来越大,各自都有了独立的院子,平常除了早上去母亲那里请安能聚在一处,余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各自待在各自的院子里。

    几年下来,彼此之间却好像疏远了,没有小时候亲密。

    耳边传来一阵呜咽声,蒋小姐回过神,只见一条瘦小的黑狗在童若瑶脚边欢喜的跑来跑去,那亲热的模样让蒋小姐不知不觉地露出笑意,此刻看着童若瑶,就好像看她自己的小时候,笑容那么的明亮耀眼。

    和小黑闹了一会子,还不见蒋夫人和赵氏出来,童若瑶便带着蒋小姐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地方本来就不大,转一圈又回到童若瑶的房间。

    小玉将新泡的茶叶送来,两个人便静静地坐着喝茶。

    虽然选择和不选择的差别不大,但若是有选择的机会终究好过没有。童若瑶带着蒋小姐看看家里的情况,一是让她自己有个选择,以蒋家现在的家势背景,要寻比自己家更好的不是没有可能。二是,让她心里也有个底,这个家就是这样,人也只有这么多。与其之后没有后悔药,幽怨地过完一辈子,不如早做好心里准备。

    童若瑶一边喝茶,一边留神关注着蒋小姐的神色。或者是自己断章取义,可童若瑶希望大哥能幸福,就像爹和娘一样,希望温柔的蒋家姐姐也能幸福。

    蒋小姐的神态一直很娴静,就好像一心都在品茶,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一盏茶的功夫,正屋那边终于传来说话声,陈妈妈进来说大伙要过去拜见老太太,童若瑶和蒋小姐忙从屋里出来。

    “……我还寻思着去拜访夫人,没想到夫人倒先来了。”张氏热情地和蒋夫人寒暄。

    蒋夫人笑道:“原该是我们来拜访老太太才对。”竟没有一点儿架子。

    张氏有些得意,顾家、蒋家虽然和他们二房都没有直接关系,可老太太住在这边,谁也不能越过老太太去。

    童若瑶和蒋小姐走在后面,又一道过去给老太太行礼,只见老太太眼睛一亮,细细看了蒋小姐两眼。张氏刚才只顾着和蒋夫人寒暄,这会子才看到蒋小姐,也愣了愣才回神,忙对着蒋夫人夸张了蒋小姐几句。

    蒋夫人客气着,蒋小姐红了脸,丫头披来椅子,大家坐着说话。

    059:下聘,老太太的态度

    老太太难得对外人示出十分的热情,叫蒋小姐坐到她身边去,拉着她的手说话。蒋夫人笑着说出蒋小姐的闺名——蒋蓉华,老太太便亲切地蓉华、蓉华地喊着,一会儿问她来上京习不习惯,一会儿问她喜欢什么,蒋蓉华红着脸一一作答,言辞倒是十分的利落。

    张氏瞧着老太太的模样,十之八九是预备留蒋夫人和蒋蓉华吃了午饭再回去,心里虽有些不情愿,还是没等老太太吩咐,就先去张罗了。

    等回到屋里,老太太看到她,果然说道:“已经快到午时,又没有急事儿,就多坐坐吧。”

    蒋夫人忙站起身回道:“这如何使得,打搅府上了。”

    老太太果断地一挥手,“都快成一家人了,还说什么打搅不打搅的?”

    言下之意,童老爹那边和这边是没分开的,蒋夫人推辞不掉,只得从了老太太的意思。张氏笑道:“我都已经安排下去了,粗茶淡饭,夫人可不要嫌弃。”

    蒋夫人忙说:“不必麻烦,若麻烦反而叫我心中不安。”

    赵氏笑着道:“你别和她计较,反正今儿来都来了,多坐坐也未尝不可。”

    说着朝张氏眨眨眼,两人十分默契地相视一笑。

    “若不是亲家夫人在,也不必准备这些好的。”张氏去厨房瞧了瞧,回来的路上朝身边的妈妈道。

    那妈妈忙说:“亲家夫人和蒋夫人关系也好,以后蒋夫人和大夫人做了亲家,也是和咱们童家做了亲家,理应好好招待的。”

    张氏冷哼一声,“我琢磨着八成是蒋家姑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毛病,否则那样的家势如何就瞧得上他们?”

    从那边过来的,自然能够看出来两边的差距有多大!

    那妈妈默不作声,心里明白张氏是眼红了,可也不好点破。

    “以后给晨哥儿找个更好的才行!”张氏坚决地说道,眼下亲家夫人来了,也正好可以单独找她说说话,顺便提一提老太太的注意。“秋儿怎么就没回来?”

    “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也不好随随便便就回娘家。”妈妈温婉地道,若随随便便、时时刻刻都往娘家跑,外人瞧着也不好。

    张氏叹口气,都是过来人,谁不知道这个理儿,可隔几天没见到她,心里就挂念的紧,想来自己的母亲当年也是如此吧。

    午饭很丰盛,老太太还持意将童若晨和童若远、童二叔也叫过来吃,不过却是让他们坐了隔壁屋里。饭后,童若瑶等女孩儿回避到隔壁屋里,童若晨和童若远才一同进来拜见赵氏和蒋夫人。

    因蒋夫人还有事儿,略坐了坐就走了,张氏想留下赵氏说话,赵氏却先一步提出告辞,张氏只得在送她出门的时候,朝她提出让童若秋去见孙大人的意思。

    马车平稳地行驶在官道上,耳边传来一阵阵车轮碾地声,蒋夫人养了一会儿神才睁开眼,见对面蒋蓉华端端坐着,目光随意地落在脚尖上,一副沉思冥想的模样。

    童家大房的情况比蒋夫人预想的还要差一些,老太太言辞中虽透出是一家子的意思,可两边的情况却一目了然。周氏身边只有一位妈妈服侍,四姑娘身边也只有一个丫头,其他多余的人一个也没有。想到他们又是今年才搬回来住……

    “蓉华,给母亲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突然冒出来的话,让沉思中的蒋蓉华猛然地抬起头,见母亲眉目含笑,十分慈爱,心头不觉一暖。母亲对她好,她是知道的,在徐州认识的闺友中,也有和她一样庶出的。她们有些好,有些身不由己,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只为了家族的利益。能像她这样得到关注和关怀,是老天爷对她厚爱。

    “爹娘做主就好,女儿没有想法。”

    蒋夫人轻叹,看着她正色地道:“你爹的意思是,童家很好,童家长公子是要拜在欧阳先生门下,以后大有前途。只是,今日你也看到了,他们……”

    蒋蓉华立刻道:“比咱们家人口少,反而更觉亲密。”何况,母亲当初嫁给父亲的时候,父亲家里反而还不如现在的童家。可是,以后呢?

    童若远身边现在没有人,看起来也稳重,不像那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少爷,还没娶妻已经有好几个丫头服侍着。父亲当年和母亲也是这般,后来父亲身边却除了母亲之外还有其他人,而自己的生母就是其中一个。

    “你能这样想固然是好,若真嫁过来,以后的日子就不比家里了。”

    蒋蓉华抿嘴一笑,羞红了脸,“女儿不怕。”

    蒋夫人笑了,想起当年的自己,亦是这样想的,不怕,总能过好的。“你父亲半个月后就到了,你大哥、大嫂留在徐州,其他人都要来,等你出阁的时候,家里还是热闹的。”

    蒋蓉华垂着头,点了点下巴。每个女子总会有那样的畅想,一辈子和夫君举案齐眉到白头,如果退而求其次,不能举案齐眉到白头,总能有那么好些年,会有人将你捧在手心里心疼,就足够余生回味了。

    “先生说咱们晨哥儿又进益了,这样下去,隔两年下场也能取个生员。远哥儿有造化,能入得欧阳先生门下,指不定隔两年下场,就能金榜题名。晨哥儿和他一块儿,总是有益处。蒋家能看上远哥儿是蒋家人有眼光,以后远哥儿能得岳丈蒋家支持,大老爷又在吏部。你也是明白人,如何就不懂得为晨哥儿琢磨琢磨?有了孙家、蒋家、大老爷、远哥儿,他以后的路也能走的远些。”

    张氏垂着头,老太太说的她不是不明白,就是看不惯周氏那满脸的笑容,什么好事都被大房占去了。“今儿儿媳也没说什么呀。”

    老太太瞪了她一眼,“现在蒋家姑娘还没进门,你就拿好的给她,明知是那边拿不出来的,你这样蒋夫人心里会如何琢磨?势必是要将两边的关系扯清,以后有事儿要求蒋家,蒋家就不会将两边的关系撇清?”

    张氏不说话,只觉得老太太想的也太远了些,不消她说什么,蒋夫人自己一双眼睛也能看的十分明白。

    老太太冷哼一声,已经猜到了张氏的想法,瞪了她半晌,索性叫二老爷进来说话。

    九月初,蒋大人一家抵达上京,自是一番忙乱。周氏也忙起来,自然是准备大聘的事儿,张氏也被老太太派了过来,主要是怕周氏预备会漏掉什么,张氏虽没准备过,可童若秋出阁赵家送来的聘礼她也细细查看过。

    周氏理解老太太的心思,将聘礼单子拿给张氏看了看,之后张氏就只端着茶杯坐在一边喝茶,并没有帮上什么忙。值得庆幸的是,她没有添乱。

    紧赶慢赶,童若瑶和小玉终于把新房里要用的东西做好,瞧见陈妈妈领着两个小厮模样的人从外面往正屋搬东西,安奈不住也过去瞧。

    只是干果就有许多个品种,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陈妈妈解释说,这些东西是祝福子孙兴旺,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另有茶叶、龙凤成对喜镯、爆竹、喜饼、香料等若干。另有戒指、耳坠、首饰等物,这些大多都是银制,只耳环是两对赤金的,还有周氏以前的东西。

    琳琅满目地放了一屋子,周氏一样一样地仔细瞧着,点着数目,陈妈妈刚给童若瑶和小玉解释完这东西的寓意,外面就有人叫喊。陈妈妈忙迎出去,隔了一会儿,院子里就摆了好几对大红油漆彩礼箱子。

    老太太到底不放心张氏在这边,正忙着,就听得廖妈妈先一步过来禀报,老太太来了。

    人还没看到,声音却已经先传来了,“这几个箱子看着也忒寒碜了些,廖妈妈,打发人去木匠铺子里问问,明儿之前能不能赶制一些出来。”

    周氏迎出来,张氏紧跟其后,童若瑶听着老太太的话愣了愣,感情老太太是准备那她自己的梯己出来?

    老太太见周氏出来,就朝周氏道:“看你也是稳妥的人,如何预备的这样寒颤?也不怕别人看了笑话咱们家!”

    周氏不好意思,“家里能拿出来的,自然是拿出来了。”

    老太太又瞪了张氏一眼,道:“那赵家送来的聘礼你又不是不知道,虽不能同赵家的相比,也不能这样省俭着,毕竟是长房长别媳。”

    老太太说的对急了,蒋家姐姐嫁过来,可不就是长房长孙媳?扯了小玉,一同走出来,童若瑶上前一步给老太太行礼。

    老太太看了她一眼,目光便落到陈妈妈身上,“你和廖妈妈一道去木匠铺子哪儿找师博,务必把事儿办妥了。”

    陈妈妈忙点头,福福身就追着廖妈妈的背影去了。

    老太太扫了院子一圈,周氏忙迎她进屋。看着屋子里摆的东西,不过都是礼节上必须有的,多余的却一概没瞧见。不禁扭头问周氏:“梳子、剪刀、尺子、镜子、都斗都备下了?”

    周氏点头,“这些一早就备好了。”

    “拿来我瞧瞧。”

    童若瑶早上见陈妈妈收拾过,知道放在何处,便和小玉去里间将盒子抱出来。

    梳子是檀木的,其他东西都是普通人家用的,不过是新的罢了。老太太看后似乎有些不满意,朝身后的丫头道:“你去把我的库房打开,瞧瞧里面这些东西有没有好的。”

    张氏听了,脸色当即大变,周氏惶恐不及,“这如何使得,那些是老太太的东西。”

    老太太瞄了她一眼,朝丫头点点头,丫头忙福福身去了。童若瑶巴不得老太太看什么什么不妥,张氏虽有钱,老太太和张氏相处融洽这些年,她们是半斤八两,差别不大,只可怜的童二叔,一点点私房钱也被张氏盯得死死的。老太太要拿出来,没有不要的理儿,自然是越多越好。童若瑶快速地看了张氏一样,她心疼又不能言的模样还真叫人可怜。

    周氏感激不已,老太太又问起明儿什么时候出发,又问赵氏那边说了没。说话间,办事利索的丫头们已经将老太太指明要给东西都拿来了。

    老太太让丫头将盒子一一打开让众人过目,一把看起来簇新的银梳子,剪刀等物有些是鎏金、有些应该是上面涂了一层银,看起来好像是早预备的专门用作下聘时。

    张氏心疼极了,那模样惹得小玉忍俊不禁,只得垂下头生怕别人看见。

    蒋家这门亲,在老太太眼里似乎和赵家并无差别。可细说起来,蒋大人如今比孙大人的官品还要高。听童老爹的话里透出来的意思,蒋大人很有可能会任命为都察院金都御使,这两年,新帝理政大换血,中央多用外任官员,所以孙大人回京复命的事儿也十之八九。原以为比蒋大人快,没想到蒋大人倒是先来了上京。

    周氏谢过一回,就收下这些东西了,老太太便叫跟来的人,一起将聘礼装进彩礼箱子。周氏在里面将早前预备的其他东西也拿出来,刚好将院子里的彩礼箱子装满。

    老太太蹙起眉头,张氏一口气憋在嗓子口,生怕老太太说东西不够。但老太太还是说了,于是留了童若瑶和小玉在这边守着,顺便将装好的打上大红的喜字封条,又用大红色仿纱绾成一朵大红花套在盒子上面,其他人侧跟个老太太去拿东西。

    片刻,这边院子安静下来,童若瑶想着就觉得好笑,小玉在一边充满疑惑地嘀咕:“也不知老太太怎么突然就变了?”

    不是老太太变了,老太太向来就如此,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下场就好比童若绾……

    “对了小玉,你听没听谁起提过三小姐?”

    突然这样问,小玉有些茫然,摇摇头,“三姑奶奶在郑家呀,好像上次回来之后就没回来了。姑娘,如果她回来了,二夫人定然会叫姑娘过去陪陪。说来也怪,二姑奶奶也许久没有回来了,原来出嫁后,真的不能经常回娘家。”

    没有一点儿消息,她到底怎么样了?以老太太和张氏手段,应该消息已经传来了,难道会是郑家故意隐瞒了?

    小玉不知道童若瑶在想什么,望着她笑问道:“姑娘,你看是不是这样?”说完指了指箱子上的大红花。

    童若瑶收起心思,笑着点点头。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别的,等把花都扎好了,耳边就传来一阵说话声。

    周氏走在前面,脸上倒没有太多喜色,张氏皮笑肉不笑地和她说着话儿,她好像也没注意听,一副心思重重的样子。

    童若瑶和小玉相视一眼,忙迎上去,张氏笑得很是不情愿,指着后面丫头捧着的东西道:“这些都是老太太赏下来的。”

    完了嘀咕一句,“已经赏了那么多……”

    众人听得也不分明,童若瑶离张氏最近,只当做没听见,福福身笑道:谢谢老太太,谢谢婶子。”

    张氏不耐烦地道:“谢我做什么?这些是老太太给的,又不是我……”

    大概她自己也觉得不好,所以没有下去,改了口道:“好了,我先回去了,明儿一早再过来。”

    童若瑶又行了一礼,目送张氏走远了,才叫丫头们将东西都放进正屋里去。老太太倒是大方了一回,上好的茶叶几斤,精美茶具两套,另有簇新的缎子六匹,甚至还有一支祖母绿的玉如意!

    “这玉如意早年听二老太太提过,当年太老爷立下大功,先帝赏赐下来的,一共两对,老太太和二老太太一人一对……”周氏语气中多有些沉重,亲婆婆是个温柔慈样的人,可惜她进门没几年就去了。

    童老太爷风光一时,没想到竟是这等风光!童若瑶伸手摸了摸那玉如意,光滑细腻、色泽清透没有一点儿杂质。亲奶奶和老太太一人一对,可这里却只有一个……

    “娘……”童若瑶不知该说什么,只怔怔地望着周氏。

    隔了半晌,周氏扯出一抹笑,“罢了,过去了。”

    童若瑶点头笑了,“嗯”了一声,道:“这样看来,明儿要多雇一辆马车了。”

    重新做的彩礼箱子,第二天早上才送来,可把周氏等人急坏了,众人手脚麻利地将东西装进去。张氏领着人过来,随同的还有童二老爷和廖妈妈。

    太阳冒出山头的时候,一切准备就绪,孙夫人赵氏的马车在门口停下,周氏忙迎上去,大聘时亦是少不得媒人在场,周氏将媒人礼送上,请赵氏先进屋吃茶。

    童若秋跟着来了,见到童若瑶立马走过来笑道:“等吃了大哥的喜酒,可就轮到四妹了。四妹的嫁衣可做好了?顾家何时来下聘?”

    下聘的事儿应该不能问童若瑶吧?童若瑶嗔怪地瞪了她一眼,“快进屋吧。”

    童若秋抿嘴好笑,大家坐了一会儿,留下小辈的,其他人便出门。童若瑶和童若秋站在门口看着马车离开,回头,见童若远也站在门口张望。童若秋和童若瑶对视一眼,童若秋立刻朝童若远笑道:“大哥今儿不去先生哪里?”

    也不知是不是童若远没听见,转身就进屋去了,童若秋疼疼嘴,实在无趣的很。只和童若瑶说话,吵着要看童若瑶做的嫁衣。

    童若瑶说还没动针,她不相信,还在屋子里翻了一遍,弄得小玉和童若瑶实在无语。最后,童若秋又一本正经地叮嘱童若瑶:“嫁衣可马虎不得,一辈子就穿一次。”

    用陈妈妈的说法,嫁衣也是做给婆家的人看的,因嫁衣都是出阁女孩儿自己一针一线缝制,最能看出女红功夫如何。这个时代,女孩儿认不认得字是其次,但女红、厨艺却一定要会。若是换做在乡下地方,不会女红,人家还不要,所以还有做鞋的礼。便是新进门的新人,第一次拜见公公婆婆,除了敬茶,还要送上新人自己亲手做的鞋子。

    “二姐姐的嫁衣很漂亮。”童若瑶顺着赞美一句,否则还不知道童若秋要罗嗦到什么时候。

    童若秋骄傲地笑道:“那当然,外面那些绣娘,自是咱们不能比的。不像三妹的嫁衣,袖口还没完工,也亏得她穿得出去。”

    童若瑶诧异,童若秋的女红一点儿都不好,这也能看出来?

    “对了,三妹那天回来怎么回事儿?”童若秋兴致勃勃地问。

    “没怎么,大概是病还没好,在家里住了三天。”

    童若秋冷笑一声,“四妹倒是不用骗我,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如果知道那几天她在家,我就回来瞧瞧她。”

    哎,人是生是死都还不知道,就不能积点儿德?童若瑶岔开话题,问起孙博文。果然引开了童若秋的心思,洋洋得意笑道:“自上次和大哥去了欧阳先生那里,回来后倒比之前用功了。”

    欧阳先生的魅力也太大了吧?就是不知道孙博文是不是打着别的主意,故意制造这样一个叫赵氏放心离开的表象。童若瑶觉得该提点提点童若秋几句,可想到老太太那么精明的人,又偏爱嫡出,童若瑶能想到的,她未必就想不到。

    中午陪着老太太吃饭,下午去蒋家下聘的众人才回来.除了张氏有些恍恍惚惚摸不着方向,其他人看起来都很兴奋,就连童老爹看起来都好像慈爱了许多。

    女方回礼也一并带回来了,陈妈妈和小玉忙着收拾,其他人便去见老太太,将今儿大聘的情况说一说。接下来,就要筹备大哥的大婚事宜,老太太的意思是,这边院子毕竟小了些,就在那边办喜宴,从童家大宅子的正门迎进来。拜堂行大礼的地方,就安排在正堂屋,以后童若晨大婚,亦是在那个地方。

    周氏思来想去,也只能这样办,可如此以来,办喜宴的钱势必就要交给张氏,让张氏来操持。张氏是什么样的人,周氏也清楚,正为难着,张氏就开始推辞了。还有一个问题,这礼还是该送到那边去吧?所谓礼尚往来,收了礼自然以后也要回礼……

    老太太一听,安排廖妈妈传话,到了十月初八,这边的人就交由周氏,张氏在一旁协助。务必要把这次喜宴办的热闹些才好,贺礼问题,老太太倒没含糊,让周氏安排人记下自个儿入账。

    下聘也是等到蒋家长辈都安顿好了才去的,迎娶的吉期定在十月初十,日子算起来不多不少。送喜帖、拟菜单,用大红纸剪喜字,日子临近,就要布置新房和院子。

    所有的一切都条理分明的进行着,一转眼就到了十月初九。这一天,童若瑶给老太太请安后,就坐在一旁听周氏和老太太说话。突然,一个丫头跑进来,一边行礼一边道:“三姑奶奶打发人送贺礼来了。”

    “哐当”一声,是老太太手中的茶盅盖子滚落到桌上,转了几个圈才停下。

    很快,张氏神色慌张地跑进来,望着老太太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060:童若远大婚

    童若瑶也是一怔,随即垂下头,周氏诧异地看着老太太和张氏,有些茫然于她们的反应,但这个时候,却不是问的时候,就是之后也不能问。可心里多少安慰了一些,童若绾能主动和娘家来往,也是好事儿,毕竟是童二叔的亲女儿,与当初他们的处境大不相同。

    “她人呢?”略显尖锐的话从老太太嘴里蹦出来,一双眸子直直盯着张氏。

    张氏不觉浑身一颤,说话竟有些结巴,“……不知道,听,听下面的人说……”明明已经不该存在的人,这会子突然冒出来,怎么不吓人?那些药老太太授意后,她即刻就叫人出去买了,回到郑家最多不过十来天的功夫就……

    是了,这已经不止十来天了,张氏不愿想起她,又有些心虚,自然没叫人去打听。所以,到底她如何,张氏根本就不知道,至于郑家,与童家上下无益处,何必费心留意?

    “叫进来问问。”老太太快速回复镇定,可慌忙中也忘了童若瑶和周氏还在这里。

    童若瑶看了周氏一眼,周氏会意,便站起来找了借口退出来,童若瑶也随着出来。走到门口的时候,见到往常跟着郑夫人走动的妈妈。

    “给大夫人道喜了。”那妈妈满脸笑容地朝周氏行了个福礼,周氏回一礼,和那妈妈寒暄道,“你家夫人近来可好?”

    “夫人好着呢,常说要过来找大夫人说说话儿,只因家里有事总不得闲,又想到大夫人这些日子也忙着,不便过来打搅。所以,今儿就只打发奴婢过来的,持嘱托奴婢一定要给大夫人请安。”

    郑家现在事儿确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郑大人。可也怨不得别人,谁叫他满肚子的坏水,童若瑶差点儿就被他害死了,那郑夫人脸皮也够厚的,见了周氏竟然还和往常一样,好像他们做的那些事周氏都不知道一般。

    周氏客气地道:“夫人有心了,改天闲了我去看看她。”

    妈妈忙笑道:“大夫人这话,奴婢一定给夫人带到。”

    周氏矜持地微微一笑,“先去见老太太吧。”

    目送那妈妈进了正屋,周氏和童若瑶加快步伐地往院子外走,直到了僻静的地方,周氏才扭头看着童若瑶。明日大哥大婚,吉祥的日子让周氏知道这些事总归不好,童若瑶犹豫着。

    周氏蹙着眉头,“都这个时候了,你还不说。是不是老太太……”

    童若瑶深吸一口气,周氏能这样说,必然是了解老太太的为人和手段,让她去猜,还不如全都告诉她。周氏听完了,足足愣了半晌才回过神,眼底尽是悲戚,“三丫头脾气也太倔了,明知……她怎么就不懂得忍呢?”

    不是不懂得,是忍的太久,不想忍了。

    周氏神色愈发凝重,眉头蹙着,头绪也乱起来。童若瑶担心的却是以后,童老爹一家子都住在这里,旁边却住着那样一个人,不叫人不寒心的。老人家不都是慈祥的么,即便老太太当年对童老爹太过分了些,可这么多年,她年纪也越来越大,性情至少比当年好些,没想到竟然……

    “娘,方才你也听见了,是三姐打发人回来,定是三姐没什么事儿。再说,如果真有事儿,郑家不可能隐瞒不报。”童若瑶说的也很没信心,来的妈妈分明是郑夫人身边的,说是童若绾打发过来,多半也是用童若绾来与童家套近乎。

    周氏摇摇头,有些不确定地道:“万一郑家故意隐瞒呢?”

    郑家要与童家交好,何况如今大哥要娶蒋家姑娘,加上一个赵家,这个可能不是没有。因为,童若绾若是没了,她又没有留后,郑家和童家即便来往,也和童若绾在时大不一样。

    “那就等明儿过了,叫陈妈妈去打听打听。眼下还是大哥的婚事要紧,即便娘现在知道了,又有何用?”童若瑶猜到老太太的打算,可她能阻止么?即便这次不成功,张氏会善罢甘休吗?唯一的办法就是远远的离开上京,可她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又不能随便出门。童若绾那样的心性,专程去找她,她未必不会多心是去看她的笑话。

    再者,童若绾即便要离开上京,也不是她说了就能算数。

    周氏闭了闭眼,似有些精力不济,童若瑶忙扶着她,细声安慰道:“眼下大哥的婚事要紧,娘别忘了,还有童二叔。如果童二叔都没有法子,娘还能想出法子么?再说,咱们也没有立场出面。”

    老太太屋里,张氏站在老太太身边,居高临下地看着低头垂目的妈妈。

    “……三姑娘的病似乎比往常厉害了些,所以明儿来不了,让奴婢给老太太、夫人们请罪。”说着又跪下去,代替童若绾向老太太和张氏赔罪。

    老太太神色如常,张氏却依旧有些紧张,忙道:“三丫头的病到底怎么回事儿?”

    “大夫说,只要略注意调养就无大碍,老太太、夫人放心,奴婢自会好好服侍。”

    张氏只觉心脏似乎要从嗓门口跳出来,是三丫头的命硬,还是药量不够?

    “回去之后叫她好好调养着,尽快养好身子,公婆跟前多尽孝道。”老太太威严的嘱托响起。

    妈妈接连点头,答应一定会将话带到,又说了些道喜的话才告退。老太太也不挽留,任由她去了。等她走了,才用一双怒目狠狠瞪着张氏。

    这样的目光张氏很久都没见到了,心里自是有些害怕,又不服输地喃喃道:“明明是……是看着她喝下去的……”

    “即刻打发人去瞧瞧到底怎么回事,顺便找个信得过的大夫跟着去。”

    张氏急忙点头,就慌慌张张地下去了。廖妈妈端着才泡得茶送进来,见老太太靠着椅背,眉宇间一片怒容,又闭着眼,就将茶杯轻手轻脚地放在矮几上,走过来给老太太揉太阳穴。

    廖妈妈手法轻柔,老太太眉宇不觉舒展开,喟叹长叹一声,问起外面的事儿。

    “老太太倒不用操心,大夫人和二夫人都办的妥妥帖帖,大夫人还给大小姐送了喜帖呢,说不定明儿大小姐和大姑爷也会回来。”

    老太太想起那个柔顺孙女,心里倒多了些安慰,“若是明儿回来了,记得给些银子。”

    廖妈妈笑着点点头,有了这样的比较,也莫怪老太太突然会关心起童若淳来。只想起那位柔顺的大姑娘,廖妈妈多少有些惋惜。倘或不是碍着庶出的身份,或许也不至于去那样的人家,但若是和三姑爷比起来,却也是绰绰有余的,大姑娘的好日子是在后头。

    童若瑶将送去给各处管事婆子的钱分出来,就交给小玉要她一一送过去。毕竟是那边的人,又是大哥的大喜之日,不能出任何差错。钱虽不多,可那些婆子不分给下面的丫头,也会尽力督促丫头将事办好。

    大哥迎娶的是蒋家姑娘,自己以后要嫁去顾家,后宅里的婆子有几个不是精明的?

    做完了这些,才去正屋看周氏。从老太太屋里出来后,周氏总是精神恍惚,想必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她是不会安心的。童若瑶抬头看了看天色,张氏去了,这会子说不定也回来了,可也不便叫人过去打听。

    童若瑶一边走一边琢磨着,到了正屋里间,果然见周氏呆坐在榻上,手里捧着一杯茶,没一点儿热气,也不知道捧了多久?

    “娘。”童若瑶走过去,“实在不放心就打发陈妈妈去一趟吧,郑家送了礼来,明儿也不会来人,理应送些喜酒果子过去。”

    周氏神情一动,抬头望着童若瑶,眼里还有几分歉意,“明知没办法,还要瑶儿费心。”

    “女儿知道娘心里觉得对不起三姐,只是,这事儿也怨不得娘,郑夫人如果无心就罢了,她偏偏有心。”

    周氏叹道:“我何尝不明白这个理儿,只想起三丫头,就觉得她可怜。若是不与郑夫人相识,她也不至于……”

    是可怜,可如果她耐得住性子,结果定然会不一样。郑家这门亲,童二叔原就不同意的,童二叔更想与顾家攀上关系。可童若绾做出那些事儿,就已经让童二叔没有理由去说服老太太和张氏。倘或没有这个郑家,也会有另外一个郑家,或许还有另一个比现在还不如的可能。

    童若瑶换了一杯热茶送到周氏手里,就叫陈妈妈进来,周氏舒口气,这样自责也无用,事已至此,也由不得她。便叫陈妈妈带些喜酒、果子封了几个红包,一并送到郑家去了。

    童若瑶见周氏精神好了些,才将外面的事儿说了说,来客女眷安排在何处,男客安排在何处等等琐事。

    “……我同陈妈妈、小玉都看过了,各处都妥当,方才给那边各处管事婆子跟前封了红包,厨房里的师博是每人一个,特吩咐小玉亲自交到个人手上去了,娘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事儿忘记了?”

    这样一说,周氏的全部心思都落到明日童若远大婚上,也垂头想了想,抬头问道:“明儿你大哥要穿的衣裳可试过了?”

    童若瑶笑着点头,“当然试过了。”童若瑶费了好大的口舌,童若远才勉强同意在他身上比划一番,穿上身却怎么也不同意,还说对童若瑶的手艺放心。明明是害羞,却偏这样说,不过,童若瑶突然觉得大哥也不算闷,还懂得说好听的话。

    陈妈妈带回来的消息让周氏彻底松了口气,童若绾气色看起来比回来那天好了些,还和陈妈妈说了一会儿话。童若瑶想起那天童二叔的神色,或许是童二叔不忍心,毕竟是她的亲生女儿,身上流着他的血。

    明天不会来,也许是童二叔已经和她说了什么,或者是她自己想明白了,再回娘家,她如何敢随便吃娘家的东西?

    晚上吃了晚饭,童老爹嘱托了童若远几句,大家便都回房休息,明日大喜,也是大忙日,少不得要早早起来才是。

    周氏上面穿着暗红色寿字不断头对襟褙子,下面穿着石青色襦裙,头发简单绾了个妇人圆鬓,带着一只素银管子,笑容和蔼,无法掩饰的喜色从眼底传达出来。“过去给老太太请安吧。”

    不知不觉,儿子已经这么大了,穿着一品红喜服,端的是风流侗傥、仪表堂堂,周氏越看越满意,又理了理喜袍褶皱的地方,觉得没有不妥才放童若远去了。

    童若瑶从外面进来,见到一身红色的大哥有些傻眼,“没想到略略收拾一下,大哥这样英俊帅气。”

    许是衣裳的缘故,童若远的脸好像有些红,童若瑶捂嘴好笑,知道大哥要去给老太太请安,老太太还要嘱托一些话,就暂且不打趣大哥,身子一侧让开道。

    小玉匆匆忙跑来,“夫人,二夫人打发人来说,已经有客人送礼来了。

    里头周氏听得这话,忙从屋里走出来,一边理着发鬓,一边朝童若瑶道:“这会子跟着过去请安,之后你和小玉就过来守着。”

    说话间,陈妈妈迎面走过来禀报道:“大爷呢?咱们大老爷找他。”

    “大哥去老太太哪儿了,我们正要过去呢。”童若瑶扶着周氏,不觉加快步子。

    不是自己的地方,多少有些不方便,今儿一早就得知张氏昨儿吹了风,身上有些不痛快,但还是强撑着起来了,可接下来的事大概也指望不上她。

    “娘,您一个人忙得过来么?要不我陪着您,让小玉回来看着。”

    周氏摇头,“今儿来客不全是女眷,你一个姑娘到底不合规矩,叫人瞧见了不好。再说,等新人礼成过来,这边不能没有人。”

    童若瑶点点头,给老太太请安后,便从那边回来。老太太那里自然多得是人陪着说话,这边反倒特别安静。

    小玉一边往锅里加柴火,一边叹道:“原以为咱们这边会热闹热闹……”又觉得这样说不好,却还是有些失望。

    童若瑶笑道:“一会儿新娘子来了,你还怕不热闹?”

    小玉想到妈妈们说的闹洞房,心情好起来,“虽然要等到晚上去了,咱们也要把气氛闹起来才好。都说新房闹得越热闹,以后的日子就越过越热闹呢!”

    童若瑶眼前一亮,拉着小玉商议,“你听过妈妈们说过怎么闹洞房么?咱们没事儿,也预备预备”

    小玉琢磨起来,童若瑶也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两个,就和小玉在厨房里准备起来。

    此时此刻,热闹的迎亲队伍抬着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地出了门。张氏在屋里听着,心里多不是滋味,端起茶杯喝茶,却被烫着了,一扬手茶杯就掉了个粉碎,还把手给烫着了。

    丫头大惊失色,忙拿出帕子给张氏擦拭,那烫红地方轻轻一碰就疼起来,再扬手就是一个耳光甩在那丫头脸上,丫头忙跪在地上求饶。

    “平日也是稳重的,今儿到底怎么了?茶水这样烫,你是要烫死我不成?”张氏气急败坏地坐起来,怒目圆瞪,哪里有一丝一毫的病容。

    丫头只顾着磕头求饶,就连那茶水不是她泡的话也不敢说。

    张氏发泄一会子,就有婆子推门进来,张氏抬头一瞧,不等婆子走过来就问道:“如何?可打听清楚了?”

    婆子好像是一路跑着来的,这会子忍不住大口地喘着气,断断续续地道:“打听到了,三姑奶奶,这些天一直卧病在床,郑夫人心里急,也找了好些大夫去把脉。那些大夫的说法和李大夫说得都一样。”

    张氏怔怔出神,好像费了好大得劲儿才反应过来,记得去卖药的婆子说,那药吃下去并无太大的反应,就是身休越来越虚,面色蜡黄,最后渐渐无食欲。倘或从脉象上瞧,除非是真正的名医,否则根本就诊断不出来,只当是一般身体亏损。

    这样想着,一颗心才安了,笑容也重新回到脸上,朝妈妈道:“去老太太那边瞧瞧,倘或没人在跟前,就把这话原原本本告诉她知道。”

    婆子点着头应下,张氏从炕上下来,一边理衣裳,一边道:“我去外面瞧瞧,大嫂子初次操办这样的事儿,我到底不放心,少不得强撑着应付过今天。”

    婆子担忧万分:“您的身子也要紧。”

    “身子要紧,可万一叫外人看了大嫂的笑话,丢的也是咱们童家的脸面。”

    “夫人说的是。”婆子一边应声,一边给地上跪着的丫头打眼色,那丫头会意忙站起来扶着张氏出门。

    除了与童家有来往的,今儿还多了童老爹的同僚,张氏走到垂花门前时,恰好看到周氏正和三位衣着略显华贵的夫人寒暄着,其中一位四十来岁的夫人格外显眼,另外两位看她的神色有多献媚之态。

    彼此不过都是道喜的话。

    “”童夫人真正好福气,大公子今年娶了蒋大人的掌上明珠,明年入欧阳先生门下,这才是真正的前途无量。”薛夫人满面喜色,客气地道。

    “薛夫人的福气也大着呢,听说与昌平侯的亲事说下了?”

    这话深得薛夫人之心,脸上的笑容愈发得意起来,却摆手道:“休得胡说,不过是提了提罢了。”

    已经闹得众人皆知,只怕是巴不得如此。与侯府结亲,张氏愣住,大房竟然已经与这样的人有了来往?

    说话间,又有马车来了,竟是赵氏。

    “恭喜恭喜!”赵氏走过来,童若秋跟在身后,难得是孙博文今儿也来了。

    张氏心下一喜,忙迎上去,周氏作为主人介绍各位夫人认识,大伙一路寒暄往花厅去了。这几位都是官家夫人,凑在一块儿自有说不完的话。童若秋、张氏、孙博文走在后面,张氏少不得主动和孙博文搭话,孙博文心不在焉地听着,眼睛却四处张望,童若秋冷哼一声,挽住张氏胳膊,笑问道:“怎么不见四妹?”

    张氏和孙博文说话被打断,暗怪自己的女儿没眼色,却还是回答道:“我也一早没瞧见,大概是歇着去了。今儿人来客往的,她一个姑娘家,也不好随处乱走。”

    “三妹回来了么?”童若秋声音不大不小地又问了一句,顺便特别留意了一下孙博文,果叹见他留神细听。

    “三妹没回来,你大姐倒是回来了,这会子在老太太屋里。”

    张氏不过随口一说,孙博文却立马问道:“三妹怎么了?为何没回来?”

    他问得有些急,左右的人都听见了。赵氏扭头不悦地看了孙博文一眼,童若秋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她是知道童若绾不会回来才这样一问,原是叫孙博文死心,哪里想到孙博文竟这样不顾场合。张氏尴尬的不知说什么好,讪讪笑了笑才道:“她历来身子骨便弱些,前些天受了风寒在家将养着。”

    说着,瞪了童若秋一眼,好端端的干嘛要提她?

    童若秋原就后悔,赵氏在前面瞧着,沉声道:“往前便是后院,你还不快去拜见岳父大人,跟着我们做什么?”

    孙博文得赵氏一说,只得垂着头往另一个方向去了。张氏松了口气,又朝身边的妈妈打了眼色,叫好好跟着孙博文,这才笑着追上赵氏等人的步伐,一路寒暄往花厅而去。

    客人越来越多,周氏刚坐下,陈妈妈就来通报,赵氏笑道:“你去忙吧,我们自己找乐子。”

    其他客人也不介意,就留了张氏在这里作陪。周氏说了些歉意的话,刚抬起脚,又有小丫头进来说:“顾家老太太来了。”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薛夫人难掩惊愕,“可是城北顾家?”

    赵氏笑着点头,低语道:“薛夫人还不知道,顾家……”

    “真的?”薛夫人似有些不信,声音虽压得低,就近的人却听得十分分明,都凑过来。

    赵氏极为肯定地点点头,再说这样的事儿,也没必要撒谎。自三年前顾家搬来上京,做起天子家的买卖,便流传着顾家与国公府王家来往甚密的话。那国公府王家,可是在当今圣上登基之事上立下过大功,如今是当朝第一权贵之家,王大人更是当今圣上的太博,王大人的二子、三子平乱有功,如今分别授予龙虎将军、威远大将军。

    这话到底真不真也无从可知,但大商贾如此多,顾家后起之秀能做到如今的位置,背后若是真的无人撑腰,如何能顺理成章?天家的买卖,岂是那般容易做的。

    众人的异动多少让张氏心存不满,几位夫人小声议论,她又说不上话,只得左右张望,却不见童若秋,一问身边的丫头才知道,童若秋跑去找童若瑶了。顿时气不打一处出,朝丫头吼道:“如何不拦住她?”

    童家大房风光无限,连自己的女儿也跑去凑热闹。

    丫头委屈地垂着头,恰好顾老夫人在周氏的陪同下进来,身后一排闺秀似的丫头尾随,场面颇为壮观。大伙热热闹闹地认识一回,整个花厅顿时人声鼎沸。

    童若秋对这样的热闹向来喜欢,可今儿因为孙博文当众关心童若绾,只觉在众人前丢脸,左想右想,索性趁人不注意流溜出来。心里堵着一口闷气找到童若瑶,四下无人,当头第一句便是:“三妹到底死了没了?”

    童若瑶愣了愣,脸色沉下来,今儿大哥大婚,这样不吉利的话谁爱听?“二姐姐这是怎么了?三姐不是好好儿的?”

    童若秋鲜少见童若瑶扳着脸,错愣之际方才明白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忙歉意地道:“四妹原谅我一回,也是被气着了。”

    接着便将刚才的事儿说了一遍,童若瑶没想到孙博文如此痴情,竟然还惦记着童若绾!不,这根本就不是痴情,是要害死她。童若绾没事儿,说病着应该是装出来了的,只要她不出现在童家,孙博文待童若秋好些,张氏也未必就一定要将她置于死地,毕竟那是一条人命,还有童二叔暗地里阻拦着。

    “你倒是说说,我还要如何?他这样让我在众人前没脸,我……我能不恨么?”童若秋委屈地落下泪来。

    童若瑶绞尽脑汁地想着安慰的话,可根本不知说什么,谁对谁错?现在还理的清么?只得道:“二姐姐也别多心,你的这份心二姐夫总会明白的。”

    “我倒是指望他能明白,四妹没瞧见,自然不知道我的感受。不防换个角度想想,若是四妹你,你心里就不恨么?”

    童若瑶一怔,她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直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周围的人和事,她只明白一点,不会去做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那些远远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孙博文既然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又为何要去消想那些两全其美的事儿?

    小玉从外面进来,满脸喜色地道:“迎亲的回来了!”

    童若秋忙拭去脸上泪,勉强扯出一抹笑,迎上小玉诧异的目光,笑道:“沙子迷了眼。”

    “我去给姑奶奶打盆水来。”说完转身出去,只当真的如此。

    童若秋不好意思起来,“今儿让四妹看了笑话。”

    “二姐姐说的哪里的话,洗把脸去瞧热闹,正好我这里还有二姐姐上次给的胭脂呢。”刚才的事儿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童若秋点点头,小玉服侍她洗了脸,又重新上了妆,还没出门,却听见一阵喧哗声。就又丫头满脸喜色地进来报喜,“她们过来了,全婆子要先去坐床,小玉姐姐要不要去瞧瞧?”

    小玉安奈不住,童若瑶笑着摆手,“去吧,我和二姑奶奶就来。”

    上京嫁娶习俗,新婚喜床上的被襟是从娘家带来,由全婆子铺床,并撇上枣子、楂圆、花生等干果,然后全婆子在上面坐一坐。这全婆子须得是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的大福之人。今儿蒋家那边来的全婆子,休态丰盈,面带红光,不但儿女双全,看起来她本人也非常的健康。

    廖妈妈跟着过来一同打理,见小丫头围着看,忙驱赶她们出去,“一个个的也不怕人笑话,都是姑娘家,也不害羞。”

    丫头素来知道廖妈妈脾气温和,都没当回事儿,只笑着看全婆子在那边一边铺床嘴里还念叨着些什么。

    小玉看了一回,瞧见里头忙碌的两个丫头十分体面,又没见过,定是跟随大少奶奶来的陪嫁丫头,心里一合计,就出来去张罗茶水点心。

    童若瑶瞧着,不觉点点头。如果小玉不是奴才身份,倒是难得的稳重人。

    全婆子刚将这些整理妥当,那边报信的丫头又来了,不多时就瞧见一团喜庆的红色移过来。童若瑶站在门口张望,大哥走在最前面,活像领军打仗的将军,可惜没有穿着一身红的将军,他步伐稳健,不快不慢。后面两位婆子扶着新娘子,新娘子后面是抬着嫁妆的众人。

    全婆子从屋里出来,道了一声“大喜”,看热闹的众人随即朝两边让开,屏住呼吸地看着新郎、新娘步入新房。

    廖妈妈随即低声道:“那边忙起来了,你们还不快过去?”

    一句话,看热闹的众人就全笑着散了。童若瑶站在这边门口,也瞧不见新房是什么场景而惋惜,童若秋却盯着络绎不绝抬嫁妆的队伍。她没有数,可她明明记得张氏提过,蒋家这位姑娘是庶出,庶出便预备了这样多的嫁妆!

    坐在喜床上,耳边渐渐清净了,蒋蓉华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松懈。下意识地模了模右手腕,刚才拜堂的时候,她差点儿跌倒闹出笑话,幸而童若远及时扶住她。他的手很温暖,即便过了这些时候,手腕依旧滚烫着。心里荡起一圈又一圈陌生的涟漪,如果不是一直关注她,怎么可能那么及时地扶住她?

    想到这里,只觉脸颊也滚烫起来,不觉垂下头。

    “你好好歇歇,我去外面。”见她点头,童若远深吸一口气出来,见小玉在门口,又顿住步子嘱托小玉好好照应。

    童若瑶颇具深意地朝童若远笑了笑,原来大哥还是会疼媳妇的,这不立马就表现出来。

    “大哥不用说,我和小玉也会好好照顾,大哥快过去吧,外面要开席了。”

    061:新婚燕尔、婆媳

    蒋蓉华的两个陪嫁丫头夏青、惠儿正在新房里收拾东西,冷不防见有人进来,眉头不觉蹙了蹙,竟然连门也没敲。

    小玉手里端着点心.笑盈盈地看着她们,“两位姐姐辛苦了,这是我们姑娘特意吩咐送来的点心。”

    夏青努努嘴淡淡道:“先放着吧。”

    惠儿认得小玉,见她讪讪的,忙过去接了,笑道:“多谢姑娘惦记,以后还望小玉姐姐多多指教。”

    小玉心中依然有数,笑道:“两位姐姐一路辛苦,想必这会子也饿了,要不先去吃饭,我留在这里吧。”

    惠儿连忙道谢,夏青却道:“我们小姐的东西历来都是我们收拾的,再说小姐也不习惯叫其他人……”

    “你们去吧,有劳小玉给她们带路。”蒋蓉华适时打断夏青的话,这次来上京,怕路上女眷过多引起注意,就只带了惠儿跟着。夏青是自幼服侍她的,心里一直不痛快。可,这丫头分明也是稳重的,怎么一来就言辞冲人,她今儿才嫁过来.陪嫁丫头便这样……

    蒋蓉华嗓音虽轻柔,却分明透着一股震慑人的气势,夏青怔了怔,不甘心地闭上嘴。福福身便率先出去了,惠儿和小玉跟着出来。

    童若秋被张氏派来的人找过去了,小玉领着夏青、惠儿去那边用饭,这里就只剩了童若瑶。?</br></br>

    <font size="2">《<a href="./">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a>》ttp://. “<a href="." style="color:red"></a>”,!</font></p></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