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王瑞军的童年

字数:2864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王瑞军的童年生活日记中回忆很少见诸文字的记载,有的话也仅是只言片语:“父亲幼时与村儿嬉戏,习战阵,自任指挥,授以作坐进退之方,率能中矩。朋辈中偶有龃龉,经片语折中,罔不立效。……迨入学,聪颖异常,每试辄冠同曹。”

    寥寥数语所浮现的一鳞半爪,仿佛是一张曝光不足的老照片,影影绰绰的画面,人物面目一片模糊,只有当他家人的片段回忆串联起这些吉光片羽,已经斑驳淡去的影像轮廓,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王瑞军的童年时代没有享受到多少的母爱,母亲何秀英在他大约八九岁的时候就撒手离开了人世,留下王瑞军和弟弟王瑞仲小兄弟俩成了没娘的孩子。

    在那个年代,一般农家的孩子不大会有什么时髦的玩具来陪伴童年,所谓“幼时嬉戏,多习战阵”,不外乎是小男孩们喜欢的官兵打强盗一类的游戏。既然能够自任指挥,看起来王瑞军在游戏中时常扮演一个一呼百应的孩子王的角色。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身高马大,话虽不多却说一不二,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摄人威势,令别的孩子不得不折服,真要干起架来,一般也吃不了亏,游戏的结果,大抵是他这一伙人大喜而令别的孩子眼泪鼻涕大放悲声。也许就是在这类以拳头说话的好战儿戏中,他的小小心灵已经沉浸在令行禁止、敢作敢为的快感之中,初次尝到了好勇斗狠的胜利喜悦。

    可以想见,何秀英去世之后,王炳德起初几年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还得照顾城里的生意,也实在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儿子多加管教,只能让他们像野草一样在田野村头自生自长。儿童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童年时代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往往会在他的性格养成上留下最初的烙印,可是对王瑞军来说,由于生母的早逝,母爱慈仪几乎是一种空白的情感,母亲对他的影响几乎乏善可陈。

    小男孩没娘管教,老是野在外面打架胡闹也总不是个事情,好在这个时候王瑞军已经跟二弟王炳洋认字读书,王炳德便让儿子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一来可以让他多识几个字,二来也可以每天关他几个时辰,让他把时间花在读书上,总好过放任在外闯祸。

    那时村里的孩子们到了求学的年龄,大都就在村子的私塾里开蒙。那时乡村私塾的科目,无非是读些之类的启蒙读物,稍大一点的再背些等经书。一般农家的孩子认几个字粗通文墨之后,也就不再继续读书,开始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重复他们父辈的命运了。

    王炳德的秀才弟弟本来就是兼教私塾的,王瑞军起先读书不用去外面上课,每天只跟着叔父学就行了,所以他最早认字是从叔父那里学来的。王秀才有个名叫张朝宾的同乡朋友,也是个秀才,人称静载先生,他是村子里专职教私塾的先生,村里的读书人多出自他的门下,他时常来找王炳洋串门。这位静载先生喜习王羲之的字,写得一手好书法,王瑞军后来迷上书法,很有可能是从小受了这位爱好书法的私塾先生的影响。

    在王家王瑞军这一代几个中,王瑞军从小读书就显露出颇高的天分。一上私塾,他的兴趣就开始转移到课本上来,玩闹的野性收敛了不少。那个时候他年纪还小,四书五经读得半通不懂,却能过目成诵,还特别喜欢课本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散课之后,他有事没事就会掏出笔墨纸砚来,按照静载先生的教法,在白纸上依样画葫芦,一画就是大半天,颇有定力,连院子外面其他孩童的嬉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具有吸引力了。大人们都说,王瑞军读书之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从顽童变成了书童。静载先生更是喜欢王瑞军读书的聪颖和这股子执著认真的劲头,直说儒子可教也。

    既然有可造之资,王炳德就决定不妨让儿子再多读几年书,在王瑞军读完私塾大约十岁的时候,他把儿子送进了巩县县学参加当年的童试(考生是还没有进入官方学校的学生。他们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这些考生被称为“童生”。他们的考试被称为“童试”。)。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又称为生,俗称秀才。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王瑞军参加县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秀才的功名,成为王家第二位秀才爷,这一年他才十一岁。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王瑞军跟着自己的二叔王炳洋,先生张朝宾一起到洛阳参加河南省乡试。(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王瑞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张朝宾先生到省城里考试放榜后,见自己没有考中并没有多大的失落,看到自己跟好友王炳洋都没有上榜自制自己实力不济,反而自己的学生王瑞军考得第二名亚元回来,一时之间千禧万分,辞别王氏叔侄提前回到了乡下,一进王家村的北门,他就兴奋地逢人便说:“秀甫这次可给咱村露脸啦,全省乡试得了个第二名亚元!”从小看大的村里孩子在县里的考试中夺魁,不谛是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静载先生自然有理由满脸放光了。王瑞军成了村里有名的小才子。长安悲歌

    ———————————————————————————————

    第2章王瑞军的童年完,

    长安悲歌最新章节列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