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34章
字数:14800 加入书签
此为防盗章
亏得曹恒身体结实又有曹氏和夏侯氏的祖宗保佑, 要知道曹氏与夏侯氏的族人那是生怕曹恒有半点差池。
主要是曹盼认死理,她认下的夫婿只一人,哪怕那人与她对峙了一辈子,几次交手又为平生大敌,曹盼也没有选另一个夫郎。纵然登基称帝,为了大魏的血脉,为了大魏的江山得以传承,曹盼生下了曹恒。哪怕不知道曹恒的父亲是谁,曹氏与夏侯氏的族人都只在心里一声一声地喊着祖宗保佑, 就算曹恒是个女郎,但有曹盼这样的先例在,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只要曹盼生出来了, 男的女的, 那都是他们的希望。
回想那些年天天巴望盯着曹盼肚子的情形, 不堪回首啊!
这次一看曹盼竟然派才十二岁的曹恒去益州,去刚刚巴县平定叛乱,哪怕曹盼一个又一个的驳了他们的提议, 甚至有人更想代了曹恒去益州, 还是源源不断的人入宫想要说服曹盼改意。曹盼对此只问了一句,“今日阿恒去平乱, 你们能代了她去,将来朕将这个天下传了给她, 她是不是也得求着别人帮她治?”
没有直接说你们将来是不是也要代她治天下已经很委婉, 那还是顾念着情份曹盼口下留情了, 言外之意谁还能不清楚?
清楚,纵然有千言万语,谁也都说不出来。
“但陛下,殿下一行的安危需得慎重。”这一句提醒,曹盼冷冷地一笑,“阿恒要是连自己都护不住,她也不是朕的女儿。”
曹盼又不是把曹恒养着温室里什么都不让她做,文有先生,武有师傅,曹盼更是亲自教导。“不动手还好,动手了,朕就让他们都死。这么多年太平了些,朕还担心他们蛰伏得太久没了心志,未免无趣。”
面对女帝陛下这毫不在意有人送人头的模样,什么话都别说了,各回各家去。
不过,虽然曹盼话是那么说,在曹恒起程赶往益州的前一天,曹盼还是给了曹恒一个女暗卫,年纪比曹恒大了三岁,正是大好的年纪,笑语盈盈的,一笑的时候还有两个酒窝,眉眼弯弯的,甚是可爱。
“这是燕舞的徒弟。”曹盼对于曹恒打量女暗卫,这般解释。
闻弦而知雅意,燕舞掌的那是曹盼的暗卫,说是暗卫的统领亦不为过,燕舞的徒弟,妥妥就是下一任的暗卫统领。
“见过你的主子。”曹盼与那女暗卫轻声地说,女暗卫立刻跪下道:“见过殿下。”
曹恒对于曹盼坐于一旁,抬手与女暗卫道:“平身。”
“谢殿下。”女暗卫与曹恒道谢。
“叫什么名字?”曹恒问了一句,女暗卫答曰,“师傅说名字得让主子赐。”
曹恒看了曹盼一眼,曹盼道:“你是她的主子,主子就是唯一的。从此,她所领的一支暗卫将由你自己全然掌控。”
一支?曹恒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曹恒话中藏的信息,“一支是多少人?”
这个问题曹盼扫了女暗卫一眼,“与你的殿下解释。”
女暗应下声,与曹恒作一揖,“殿下,一支暗卫共计三十七人,善书者六人;善守者六人;善隐者六人;善杀者六人;善退者六人;善探者六人。而奴婢六样皆精。”
正是因为她皆精,所以她才能成为燕舞的徒弟,能管住她那一支三十六人。她才会被曹盼选中送到曹恒的身边。从前的她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不过,很快她就会有了。
女暗卫看着曹恒的眼睛发亮,她是被人遗弃的女婴,被燕舞救回来养到了六七岁,像她这样的男男女女很多。大魏之前久经战乱,百姓多艰,太多的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被抛弃的孩子不计其数。
曹盼是极富有的皇帝,也是极大方的皇帝,她拨了一笔银子专门用来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养着他们长大,想读书识字的曹盼也会让他们去,而愿意成为暗卫的,曹盼也会如他们所愿。
她是自己选择像燕舞一样成为一个暗卫,能够保护给了她平静,也给了这天下无数人平静安祥幸福生活的女帝陛下。不过,现在有一点差别,但她想到来之前师傅跟她说过的话。
“殿下是陛下唯一的子嗣,更是大魏的未来,守护殿下,责任更重。”她的心思,燕舞是一清二楚的,但燕舞更明白曹恒于曹盼于大魏意义。曹恒过于年轻,但她所面临的危险只比曹盼更多。
此行益州,那些奈何不得曹盼的人,绝不会让曹恒安安顺顺的解决益州的事。
“你有想要的名字吗?”曹恒听完一支暗卫的人数之后,面无表情的脸配着一双闪若星宸的目光问女暗卫。
曹盼与燕舞在听到曹恒的话后都微微一顿,虽然曹恒的性情不像她,不过有一些东西又与她如出一辙。
“赤心,请殿下为奴婢赐名赤心。”女暗卫与曹恒郑重的跪下请求。
“赤心,赤诚之心。”曹恒一语道破女暗卫这个名字的意味,女暗卫忙不迭地点头表示曹恒说得没有错。
赤心,她想要让这个名字永远地提醒自己,别忘了一开始这一颗赤诚之心。她要像她的师傅一样,一辈子都忠于她的主子。
“好。从现在开始,你的名字就叫赤心。”曹恒瞧着女暗卫那灼灼的目光,她眼中的真诚让她心下一动,答应得十分爽快。
“多谢殿下。”女暗卫赤心高兴地与曹恒道谢。
“余下的事你自己安排。”曹盼一看两人一拍即合的,便准备走。曹恒忙与曹盼作一揖相送,“母皇早些休息。”
“出门在外,你自己小心。”曹盼与曹恒叮嘱,“明日你起程时早朝未散,自己注意。”
“母皇放心。”母女俩都不是磨蹭的人,曹盼治理偌大的一个国家,事情多得很,曹恒也不想将去一趟益州的事弄得那么郑重。
“当初母皇比我如今还小就敢一人行走乱世游历,儿如今既有明面的护卫,还有母皇给的暗卫,若是还吃了亏叫人欺了,母皇这些年就真是白养我了。”难得这一本正经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曹盼听着笑了。
见曹恒逗趣着她,偏偏脸上还是没有其他的表情,伸手捏了曹恒的脸一把,“你这张面瘫脸啊,有利有弊。”
“天下之事,原就是有利有弊的。”曹恒一本正经地反驳,她不觉得自己这样有什么不好。
“你心里有数,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曹盼这便要离开,曹恒再次作一揖,“母皇早些安歇。”
“你也早些睡。”曹盼最后叮嘱了一句,这才离开的。
但是走得不远,又回头看了曹恒的寢殿,“如今朕倒是理解当初阿爹急急寻朕回家的心情了。明明还是朕亲手送阿恒离开的。”
燕舞与胡本听着曹盼的感慨,都知道女帝只是随口的一句而已,无论曹盼怎么想,让曹恒独自去面对风雨,这是让曹恒最快长大的办法。
想要担起一个天下,没有人会给曹恒太多的机会让她慢慢地长成。与其让旁人来动手,曹盼更愿意将一切掌控在手里,由她来给曹恒选择要面对的风雨。
“殿下这些年的表形陛下心里比谁都清楚。能闯出了洛阳宫门就是最好的证明。”燕舞劝慰着曹盼。
说到曹恒闯宫门的事,曹盼露出了一抹笑容,“也对,带着那些人都能闯出这宫门来了,兵法,心计,拳脚功夫,哪样都不差了。朕,不该多想了。”
想与不想,生为她的女儿,有些事都必须去做,有些路也一定要走。走不过,只能是万劫不复。曹盼抬头看着满天的星辰,曹恒没得选。
天刚亮,城门才开,曹恒一行已经骑马迅速离开了洛阳宫,太极殿的正殿,群臣都知道今天曹恒要赶赴益州。
当然他们也都清楚得记得,这是曹恒第一次出远门,去的还是那么危险的地方,曹盼竟然完全不当回事,早朝照样上,该议什么事就议什么事。
都是当父母的人,见曹盼如此,这一个个也就觉平日里对于自家的子女,他们都还是挺关切的了。
“殿下那么早就出门,陛下要是想来送殿下,下朝后见不到殿下了,那当如何?”作为一行唯一的女眷,哪怕长像不似女郎,却有着一颗货真价实的女儿心的曹福策着马问了一句。
曹恒扫了她一眼,“不会,母皇昨日已经跟我说过了,今日早朝不变。”
“不都说了早朝完了之后。”曹福以为曹恒没有听清她的话,再重申了一句。
“母皇很忙。”最重要的是,曹盼并不想送。这一句曹恒是不会告诉曹福的,在曹福还要再开口,曹盼道:“依计行事。”
依计啊!曹福不说话了。
揣着这个念头的人不少,都是荣辱与共的人,立刻凑到了一起,合计着事情该怎么办。
在他们一个个合计着怎么对付曹恒时,曹恒已经在巴县里跟一群百姓合计起来事情到底是应该怎么办。
大胡子的命要保住,要是保不住,巴县的百姓只怕都不肯。
曹恒很清楚事情的后果,对于已经被她下狱的大胡子要怎么救,她心里有数。巴县由庞山民亲自领兵接管,刚进城,曹恒吩咐庞山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兵把外面的田地全都翻了,两天之后,将种子都撒下去,绝不能耽误了春种。
庞山民领了近五千兵马而来,曹盼在曹恒出门的时候,那是给了曹恒调动益州兵马的权力,否则就曹恒的一句话,庞山民哪里敢随意调动兵马。
眼下曹恒让将士们先去把巴县百姓因为守城而耽误的田地给翻了,这些事自曹操实行屯田制以来,将士们常做事的,庞山民二话不说地带人去做。
崔承之在巴县转了一圈,称赞地道:“孔明先生实乃奇人也。修渠建坝,引水入田又避水灾,叫巴县的百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至于因灾而颗粒无收。可惜生得太晚,没能见到孔明先生,实为平生憾事。”
夏侯珉看了曹恒一眼,他能感觉到崔承之在称赞诸葛亮时曹恒的高兴。虽然曹恒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但他就是知道曹恒在高兴,很高兴,很高兴。
“此处水利可有需要改进的?”曹恒没管夏侯珉满脑子想了什么,而是问起公事。
“若是邓刺使跟师叔在或许还能修补一二,承之尚未学到父亲的还有师叔的一半,不敢置评。”崔承之作一揖而自认不如。曹恒扯了扯嘴角,夏侯珉问,“殿下果真要去祭奠诸葛孔明先生?”
万万没想到问出这个问题的会是夏侯珉,曹恒很肯定地道:“是。”
“殿下亲自去祭奠孔明先生是好事。需知眼下益州的官吏几乎都是孔明先生一手提拔的,殿下对孔明先生恭敬有加,他们从心里也会让殿下三分。”羊祜自一边走来,算是为夏侯珉解释了曹恒为何选择去祭奠一个昔日为他们女帝陛下大敌的人。
女帝与这位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事一言难尽。他们既是敌人,同样也是夫妻。
诸葛亮亲口诏告天下,他的妻子只有女帝陛下,纵身死之身侧,连一个婢女都没有。而曹盼亦然,纵已为帝,可纳三宫六院,曹盼身侧,只有臣子下属,无一入幕之宾。
虽女帝生下了曹恒,但为帝王者岂能无嗣传承,曹盼不想让大魏动乱,必须有一个孩子。而自生下了曹恒,曹盼的身侧亦无一亲密之人,曹恒的生父天下皆有猜测,却无一人能肯定曹恒的生父何人。
值得一说的是在曹恒出生的前一年,女帝陛下曾召朝中相貌出众的男臣留宿内宫。世族中都巴望着自家的人会是女帝子嗣的生父,然而至今为止,无一人能够肯定地说,他就是曹恒的生父。
羊祜胡思乱想了一通,拿眼看了曹恒,曹恒道:“两日后起程赶往成都。”
无论羊祜心里想什么,曹恒都无意为他解惑。
让将兵帮忙翻地,让巴县的百姓对曹恒更多了几分真诚的接纳,一开始他们之所以放下手中的武器是因为大胡子,可是兵器放下了,心里的担忧并没有因此而搁下了,大胡子毕竟还是被关了,他们都担心大胡子会不会死,而他们,果真能无罪?
曹恒没有解释,只是先将县衙里叫大胡子他们关押的县衙文书官吏等提了出来,一审到底,助纣为虐者,写下供词画押,尽收于手中,以备后用。
随后曹恒将这许多年来,这些人与县令搜刮得来的财物都还给了百姓,同时再让将士去帮忙翻田捣地,两件事做下来,百姓们看着魏军们都多了笑脸。
羊祜暗暗给曹恒竖起了大拇指,还真有女帝的风范。
两日一过,曹恒安排崔承之留在巴县,为代县令,她则与庞山民还有夏侯珉、赤心赶往成都。
一路风尘,马不停蹄的,快到成都了,赤心收到消息与曹恒耳语,“殿下,夏侯刺使已经安排妥当,成都内的孔明祠,益州官吏齐聚,愿与殿下一道祭奠孔明先生。”
曹恒点了点头,“让他们准备更衣。”
赤心赶紧去传话,一入成都内,夏侯薇已经带人等着,连忙与曹恒更衣。
从小到大,曹恒都只着深色衣物,如今这样正式的场面,更是换上了公主的朝服。墨衣金纹式,头戴玉冠,威严而庄重。
“殿下,大人,吉时快到了。”祭奠有时,夏侯薇早让人择了时辰的,亦传信让曹恒知晓,正好曹恒也换好了衣裳,双手抚平了身上的衣裳,“走。”
一字而落,曹恒已经大步流星地走出去,一路而行,早已布满围观的百姓,侍卫守于两侧,维护秩序。
孔明祠前,百官汇集,七嘴八唇的在说着话,无非是时辰快到了,还不见曹恒,祭奠之大事,曹恒竟然如此不在意,真真是叫人心生不满。
“不敬先人,岂敬活人。”有人幽幽地说了一句。
“非也。人死当敬,无论生前是非功过;活人想要人敬,更得敬人。”一个带着稚气却又带着威严的女声由远而近的传来,正是曹恒。
“见过殿下。”杨嚣为首与曹恒见礼,算是告诉了在场的所有人曹恒的身份。曹恒微颔首,人已经走到门前,一眼扫过刚刚说话的人,“尔觉得我说得可对?”
但那人半天都缓不过神来,怔怔地看着曹恒。
如此失态,岂止是他,在场将近半数的人看着曹恒那张脸,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殿下,时辰快到了。”杨嚣虽然也奇怪这一个个看着曹恒怔呆的模样,曹恒相貌出从不假,但毕竟尚显稚气,只凭容貌就让那么多的人看怔了,必有内幕。
但这关系皇家秘事,杨嚣谨记父亲杨修所言,在大魏朝,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为人臣之本份,旁的事,不要多问多看。
“诸位,请吧。”曹恒叫杨嚣一提醒,也不愿在这个时候与这些人针锋相对,大步往祠中而去,孔明祠中央塑的正是孔明,曹恒一眼看了过去,不知怎么的就跟记忆中,还有曾经在曹盼的书房里挂着的画像重合在了一起,原本躁动的心慢慢变得平静。
曹恒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站在塑像下,直直地跪下,无论是夏侯薇还是杨嚣都大惊。
为天子女,除了曹盼及曹家的列祖列宗,曹恒根本无须跪谁。曹恒一见孔明塑像竟然就跪下了,那心中的念头如同杂草丛生,根本抵制不住。
“香。”曹恒吐一字,赤心已经将香火与曹恒拿来,曹恒双手接过对着诸葛亮的塑像三跪九叩,亲自插入香坛中。
“昔诸葛丞相定益州,兴水利,建堤坝,惠及益州万千百姓,纵然身死亦为百姓铭记,恒甚佩。愿效仿丞相,平定益州,还益州百姓安乐太平。”曹恒一番话丢出,本来满念杂想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止住了,曹恒既为祭奠诸葛亮,同样也是要借诸葛亮定益州。
曹恒话音落下既转了过身,对于一群刚刚进来还没有缓过神的官吏,曹恒伸出了手,夏侯珉将一堆文书捧到了曹恒的面前。
“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曹恒拿起了其中厚厚的一本而问。
“臣等不知。”一群本来想道曹恒祭奠诸葛亮却姗姗来迟,毫无半点诚意,实不该也。还没来得及出口指责,先被曹恒堵了一句,接着曹恒干脆利落地进来祭奠,直接行了三跪九叩之大礼,让他们想要借祭奠诸葛亮挑毛病的人也没办法挑。
祭奠最高的礼节也就是三跪九叩了,谁家若非祖宗或是亲生父母以及恩师,绝不会跪得这般干脆。他们就没有想过,曹恒祭奠会跪下!
紧接着,还没等他们祭奠诸葛亮,曹恒拜完了,亮出这东西更让他们的心一紧。
“不知道那我便告诉诸位,这是账本,我在巴县县衙还有县丞手里拿到的账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着在大魏昭令天下免赋五年的时间里,巴县的百姓上交的赋税。”曹恒也不废话,将谜底揭穿了。
又是打得措手不及啊!
“巴县,并不是个例而已吧。”曹恒挑着眉一眼扫过在场的这些人,目光透着杀气。
“你们是亲自承认官官相护,还是让我一查到底,你们自己选。自己承认的人,或可网开一面,让我揪出来的人,我必上报母皇,依律处置,绝不轻饶。”曹恒说到这里,直接将账本往地上一掷,发出一阵巨大的声响,叫这些被曹恒一吓再吓的人差别跳了起来。
但是,曹恒都已经这样放了话,却没有一个人动。
曹恒并不意外,“给你们半柱香的时间,好好想一想。想着你们面前的这个是什么人。诸葛孔明,清廉至正,你们拜祭了他那么多年,眼下身处于孔明祠内,你们就不害怕?”
应着曹恒的话,一阵阵阴风吹来,不少人都打了个激灵……
胡本面对这样的询问,也不管这是谁家的郎君,笑着回道:“陛下未有口谕。”
曹恒看了墨问一眼,瞧着墨问那笑眯眯的模样,这样的事,曹盼一定早就已经定好了。如今没有说,莫不是要跟她商量?
那想要再问的郎君女郎们,个个都住了声,此事没有他们插嘴的余地,而胡本道:“墨侍中,陛下让侍中跟殿下一起到太极殿见驾。”
“殿下,走吧。”墨问一听女帝陛下召见,立刻整肃了衣裳朝着曹恒说了一句,曹恒与墨问作一揖,“先生请。”
墨问一笑,曹恒走在前头,墨问在后,再是胡本。
一群被曹盼突然的诏令下达从此不再开课都给唬得不轻,许多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
自然也有无所谓的人,如那粗壮得不像女郎的人,“阿茂,我们去找平娘。”
一个白白胖胖的郎君听着眼睛迸发出强烈的光芒,忙不迭地点头,“去啊去啊!”
这两个,女郎是先武帝从弟曹洪之孙女曹福,一个是当今陛下的兄长曹茂之子曹庆,都是宗亲,在曹恒一岁多的时候就入宫陪着曹恒玩到现在,上课或是不上课的,都跟他们没关系。
“我们先走了,你们也赶紧回家吧。”曹福大大咧咧地打了个招呼,那一个文质彬彬,长得又甚俊美的十四五岁的郎君道:“我也去。”
曹福和曹庆都看了他一眼,此人乃是夏侯惇之孙。夏侯氏与曹氏的渊源彼深,需知曹恒这一脉往前,原本曹恒的高祖父曹腾那是宦官,宦官无后,曹腾收养了夏侯氏一子为养子,取名为曹嵩,便是曹恒的曾祖父。
故而曹氏这一脉与夏侯氏那是虽为异姓,却是同根。当年武皇帝曹操征战四方,全赖夏侯氏与曹氏族人相助,而曹盼早年就致力培养夏侯氏与曹氏的族人,行商读书,无一不涉及。
新朝初建,曹盼登基,他们也相助颇多,是以夏侯氏与曹氏立下战功显赫者,皆封侯拜将。
昔日昭宁一朝,夏侯惇亦居相位之一,因年事已高,这才退位让贤,安享晚年。
“去就去吧。”夏侯氏与曹氏的少年们,有的是从小一块长大亲密无间,有的是面上情。
夏侯珉与曹福曹庆算是交情不浅,他要跟着他们一块去等曹恒也是常有的事,这回也不介意带上他。
而曹恒与墨问一道往太极殿前,昨天刚见着的三省六部的长官们,眼下也都在。
“见过母皇,见过诸公。”曹恒先与曹盼见礼,这才转身与这能进政事堂的诸公作一揖。
墨问也在一侧与曹盼见礼,再与其他人作一揖算是打了招呼。
曹盼早在先武帝称魏公,后为魏王时便提议改官制,将原本的三公九卿之制,改为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是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置尚书令,正二品,赏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可,劾御史纠不当者。左仆射是为首相,因曹盼曾为魏王府尚书令,其登基之后,大魏朝不设尚书令。
而中书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皆为右相,其下设侍郎二人,正四品上,为中书令之副。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拟诏发布。
门下设侍中二人,正三品,皆为左相,另设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是为侍中之副。门下掌出纳王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户部掌管户籍财经,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凶五礼之用,还掌大魏朝内所有校务及科举考试;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马之部;刑部掌法刑狱,与大理寺并列,长官为刑部尚书;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
分工明细,责任清楚,当然,官位也就多了,拿相位来说,原本丞相只有一位,如今相位成了七个,哪怕因为避讳曹盼不立尚书令,同样也还有六个。
“见过殿下。”诸公也皆与曹恒作一揖,在上的曹盼道:“让你去益州,你有什么要准备的?”
“母皇能否让儿臣看看奏折。知益州乱起于何时,何地,何乱。”曹恒稳重地朝着曹盼说,曹盼看了周不疑一眼,周不疑已经拿出了一本折子。
“殿下请查阅。”周不疑将折子给了曹恒,曹恒伸手自去接过,道了一声谢,周不疑与之一笑。
曹恒拿过打开了折子仔细地看了起来,场面一度安静,没有人出声打扰曹恒。
曹恒细细地看完了整份奏折,“益州巴县,地靠山民之地,当年蜀相引山民下山,多年来从未听说过山民有何不妥。举城而反,杀县令,闭城门,不许任何外人进去,那许不许人出来?”
“这个问题朕也想知道。但是离得益州太远,消息传回来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所以朕想让你去。”曹盼并不觉得益州巴县之乱是偶然,让曹恒去,平定叛乱不假,却不是最主要的。
曹恒道:“儿臣一个人去?”
“并不是。杨中书令之长子杨嚣,墨侍中长子墨承之,夏侯珉,曹福,曹庆他们都陪你去,另外一行三百将士,皆由魏止将军统领,他只听你吩咐。你瞧瞧有无另外想要添加的人,或是这些人里,你觉得谁不适合与你一道去的,只管提。”曹盼是个很开明的皇帝,善纳言谏,但凡有理,她都会听。
被点名的魏止是个四十来岁的男子,被点了名即朝着曹恒作一揖,这位并未入政事堂,想是曹盼专召的。
微微点头回应了魏止打的招呼。曹恒知道,她想要加谁,或是不想谁跟着去,只要给曹盼足够的理由,曹盼会同意的。
但是这样的安排,曹恒根本挑不出错来,与曹盼作一揖道:“儿臣无异。”
曹盼道:“如此,三日后起程可行?”
问的是曹恒背上的伤,母女都心知四十鞭没有打到,十鞭下来,总还是有点伤的,既是有伤,三日之后,应该结疤了吧。
“陛下,臣提议殿下一行,带上一位太医。殿下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提到了曹恒的伤,一行之中相貌阴柔,最是好看的中年郎君立刻出声。
这位郎君瞧着阴柔,男生女相,但却是位将军,大魏朝的军队除了曹盼之外,就他能任意调令。
多年来,也多赖其镇守边境,天下安定,乾清三年曹盼让他出任尚书右仆射,只居于周不疑之下。
此君名为秦无,字子阳。从十五岁追随曹盼至今,已是二十五年。
曹盼这当娘的还是忽略了这点,与一旁的胡本道:“去与阿图说一声,让他选个医术不错,身体更不错的弟子与阿恒一道去益州。”
“诺 。”胡本得令立刻应声退去安排,曹盼还是提回了刚刚的话题,“三日后起程?”
“诺 !”兵贵神速,就蜀州叛乱之事,眼下朝中为着此事已经吵成了两派。
不,应该说在益州为着这事已经吵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派大军强攻下巴县,将所有作乱的山民,杀!
另一派是主张招安,纵然巴县的百姓杀了县令,一城百姓一举作乱,此事非同寻常。
而如今的情况,明显是招安的人占了上风,若不然大军早就已经逼近巴县,若以杀戮平乱,绝不可能没有消息传回。主张招安的是文臣,说要杀人正是武将。
武将那是掌兵的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万一武将不顾大魏实行的仁政,带兵杀进了巴县,如何是好?
是以曹恒当然是想赶紧的去把这件事和平解决。
“如此,把要带去的兵选好了,你们家的郎君,让他们也都准备好了。”曹恒自己说没问题,曹盼还能不比她清楚事态的严重,兵贵神速。
“诺。”一众派了儿子要跟着曹恒出去的都齐齐应声。曹盼挥手,“都退了吧。”
“臣等告退。”一个个听到曹盼让他们走,那就都走了。
等群臣都退完了,曹盼走了下来,曹恒迎着上前,曹盼牵过她的手,“此去益州,知道要做什么吗?”
曹恒被她牵着手已经习惯,答道:“整肃益州。”
一语道破,曹盼轻轻地笑了,点点头,“还记得我与你说过,益州是我留给你历练的,巴县是危机,也是转机,端看你能不能把握。”
曹恒点头道:“母皇的意思我明白。巴县之乱,非比寻常,母皇,我会一查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