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1蠡河之春
字数:6190 加入书签
之江,因形似汉字“之”而得名,从西向东流淌500公里,将中国东部地域最小的一个省份一划为二,周而复始,裹挟着泥沙和各种工业排废,冲向茫茫的东海,在江海交接处清浊互见。
之江的末段,叫做之江湾,象一条松鼠的尾巴,江面变得很开阔。湾的南岸坐落着一个不大的城市——蠡河市。蠡河的上一级省域面积小,这就好比一只五吋大的披萨饼,切分开来,每片才够吃上一口,蠡河市就是其中一小片披萨。
这一小片的披萨中有一半还是靠祖辈从苍茫的大水中夺回的——他们在海侵海退的交战线上筑起石头大闸,终于固守住了与江海抗战的成果,这是千年以前的故事。再后来,老闸外起了新闸,新闸外起了更新的闸,把一片又一片滩涂圈进来,成了一丘又一丘的田地,直到披萨饼再也烤不大了才停手——这是蠡河市的北部,一千年前是海,一千年间是田,进入新千年后成了工业区。
蠡河市中部是2500年的老城,四面环水,城内河道密布,城池就漂在水面之上。老城比北部更传奇,传说这座老城的始建者是春秋时期的政商界大人物范蠡,当年范蠡献上美人计将这座城挽救于生灵涂炭之际,绕城而过的蠡河就是绝世美女西施登舟北上的起点。历史的进程总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老城得以保全绝非范蠡一条妙计、西施一人献身可为,可是世世代代的老城人却乐于相信,这千古的绝唱才使他们繁衍生息至今。
从地理学来看,蠡河市的发祥地在它的南部,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大大小小的河流从这里出发,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冲刷出中北部的平原。平原形成前,最早出现在这里的人类就是在南部山区活动。之后冷落了很多很多年,直到这里开发出气势恢宏的影视城,那些被岁月湮灭的历代古城、从国外搬来的西洋街区都像模像样树立起来。一个个剧组接踵而来,创作出或惊天动地、或狗血满地的一部部影视剧。影视基地带动起蠡河市的旅游业,游客络绎不绝,小小的蠡河城塞满了男男女女,各色服务业蓬蓬勃勃。媒体称蠡河为“不夜之城”,每到旅游旺季,这里则成了“堵城”。
今年的春节特别怪,大年初一正午的气温高达22度!
蠡河大街上,随处可见本地年轻人穿着短袖子、趿着拖鞋在晃荡。影视城内,外地游客纷纷剥下厚重的羽绒服,潮红着脸在人堆里挪动。
董钧巡完秦城汉宫、明清苑、欧洲街三个责任区后,已过了午饭时间。看着值守各处的员工、保安都训练有素地尽着职责,该照个面的巡警、交警也都打过了招呼,董钧就放心地回头走向办公区。
路过一间咖啡屋,他想进去填一填空空的肚子,可是一见里面人头攒动的阵势,他放弃了。“还是吃单位的盒饭吧”,他心里正嘀咕着,店里面冲出来一人,细嗓子够亮:“董总,来找吃的?早知道你要来,我就多买几份。”
董钧闻声辨出,来者是高中同学、曾经电视台的同事杜明敏,上午刚向自己要走一叠门票。董钧接过杜明敏递过来的一份西点,送进口里:“家里客人都在里面?今天人多,转不过来吧?”
“人看人,你的影视基地名气大,外地来的亲戚明天就回去了,今天非要来看看。”杜明敏转了话题:“我们高三班建了个微信群,我昨天刚被拉进去,刚才他们还在找你,微信号等下我短你,你记得加群。”
“哦?都二十几年了!再不联系就快记不得了!”董钧没说完,杜家的亲戚已走出来,杜明敏热情地向亲戚们夸耀着老同学。见这副架势,董钧客套几句顺势告退了。
回到办公室,董钧甩掉搭在臂弯里的西服,扯掉领带,身体一歪斜躺进长沙发,穿着皮鞋的双脚搁在沙发扶手上,僵硬的双腿才放松下来。他心里见道,才半天就疲乏了,体力确实不如从前了,也许是气温反常的缘故吧。他这么疑惑着就合上眼迷糊过去了,有人推门进来送盒饭也没惊醒他。
蠡河由南而北穿过影视城后,河面豁然开阔,可以通航大型的游船。离影视城不过一华里,就有一个游船码头,登船经蠡河可直达老城,沿水路环城游览,是蠡河市另一个著名的旅游项目。观光完影视城,兴致不减的游客通常由此登船夜游,但白天游客们无暇顾及水上游,码头上多是从水路而来在影视城上岸的游客,登船的并不多。
码头候客厅是处园林式长廊,廊下是用来引导乘客的不锈钢九曲护栏,阳光从廊檐下倾倒进来,护栏斑驳成白一段、黑一段,偶尔走过的乘客,象从黑白光影中荡过。
长廊外,一批旅行社的团员稀稀拉拉地从码头上来,带团的女导游催促着:“之江旅的团员,大家跟上,下午我们争取走完三个城,明天好多安排些景点。团里王叔、徐老师年纪最大,跟得我最紧,走在最前面,年轻的可不能拖后腿啊!”话音未落,原本软塌塌的队伍抖擞起来,鱼贯而去。
边上有群四十上下的女性,前面几位收起阳伞已进了长廊,运动遮阳帽、运动墨镜打扮的裴媛仍望着旅行团远去。长廊里传出咯咯的笑声:
“该不会是李敏镐在这个团里吧?他从春晚下来直接飞之江了?”
“我来算算时间,是够到蠡河了啊!”
“呸!”裴媛回应:“去省城几年只学会贫嘴欺负人吗?没一点上进,我在回味那位导游的语言艺术。”
“裴老师,裴硕士,学生洗耳恭听您的教导。”
嬉笑声一路到了游船上。
廊桥是蠡河上一处景点,有大小两座。小的那座是古迹,架在与蠡河交汇的一条小河汊上,始建于汉末,是座木拱廊桥,现存的虽是按原制重建,也已是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大的那座是现代石拱桥,三跨共一百多米,架在蠡河之上,中间桥面是公路,两边是廊屋,廊屋的每根柱子上都隽刻着楹联,述说蠡河的古往今来。
一辆轿车驶上廊桥,缓缓停住,走下一位老人。老人挥手让司机开走车子,进了廊屋,走向一位驻足在楹联前的妇人:“老同学,正月初一不走亲戚,在这里高雅?”
妇人转过头来:“是你啊,你来的正好,给我解解这副楹联的意思。”
老人退后几步,逐字念道:“少伯善思,思危、思退、思变;大夫重立,立德、立功、立言。”接着说:“汪老师,你让我解什么?”
汪老师笑:“我们老年大学摄影班有位大哥,拍了许多蠡河名胜古迹的楹联,其中有这一副,有的说上下联是同一人,都是范蠡,有的说上联写范蠡,下联写文种,董主任你的理解呢?”
董主任说:“我支持前一种说法。”
汪老师辩道:“文种的德、功、言并不输范蠡,况且论儒家忠君思想,文种重德,更胜于范蠡。”
董主任略加思考:“光看下联,文种、范蠡都当之无愧,但这不是分歧的重点,我从整体上来理解,如果范蠡、文种各占一联,那么为什么写文种的下联不用他的字,而称大夫?这就不够工整。再则,这样一来,成了对比,那么对联的主题是要提倡什么,批评什么?”
他继续自己的观点:“范蠡凭借出色的谋略和智慧,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兼济天下,我认为对联概括了他的思想和功绩,精辟提炼了范蠡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汪老师静静听完:“明白了,上联写范蠡个性特点,属于私,所以用他的字,下联写范蠡的功绩,属于公,所以用他的官职。”
董主任朗声笑起来:“还是你总结得好,画龙点睛了!”说着他用目光搜了一圈,手指着另一对柱子:“过年过节的,说点轻松的,你看这副对联。”
汪老师跟着念:“看环河景色如诗似画,得一日清闲益智强身。”
“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的生活。”董主任说完走在前面,汪老师跟上:“我啊,现在也可以用一副对联概括,看满头华发如霜似雪,叹一生坎坷红颜薄命。”
董主任脚步顿住、眉头紧锁,却故作轻松:“哈哈,横批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真的,我们同学当中,你显得最年轻,哪来的满头白发?”对后半句,他却找不到安慰的话,于是关心起汪老师的女儿:“汪芳最近好吧?”
“最近稳定的,春节旅游旺季,旅行社人手不够,她去带团了,听她说就在带环河游。”说着,汪老师的目光飘向了蠡河。
裴媛她们搭乘的画舫不疾不徐走在蠡河中,两岸的景色从眼前流过。生于斯长于斯的她们,对这里的一切熟悉得象自家的梳妆台,有省城回来的同学见一两处新建的亭台、公园眼生,裴媛才充当一回导游。
话题很快又转回船舱内:“裴媛,刚才码头上那个导游说的几句大白话,你为什么感兴趣?”
裴媛认真着:“刚才她用到两个技巧,是个有经验的导游,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吧,干这行应该有些年头了,熟能生巧。”
“不会吧?她比我们年轻多了!”
“我看差不多,也是老马识途,哈哈。”
“这还有技巧?”旁边七嘴八舌。
“考你们一个脑筋急转弯,怎么样让一群麻雀不乱叫?”裴媛此题一出,乱象顿止。
“压下去。”裴媛自问自答。
“什么意思啊?”嘴快的问,同船一小孩插话:“鸦(压)雀无声!”
同学们听明白回过神来,又骂裴媛不厚道。
裴媛回到正题:“刚才我说导游用到两个技巧,一个是晓以利害,游客付钱给旅行社,除了希望吃好、住好,最关键的是玩够,如果拖拖拉拉,预定的行程完不成,利益受损,况且导游还许诺增加景点,放大利益,游客听了动力自然就来了。”
“另一个技巧是对比显长,导游拿年纪最大的团员做榜样,赞美中藏着批评,人总是要面子的,谁甘于落后呢?批评得又比较巧妙、不露痕迹,不会引起不满。”
同学们听完,又叽叽喳喳起来:“高大上的评语!”
“导游说得好,不如老师评得好!”
“怪不得你家先生、公子被你收得服服帖帖!”
裴媛不无得意:“哪家有淘气的孩子、闹心的老公,到我这里报名上学习班!”引来一阵“咦——”
船舱里稍稍安静后,大家的手机几乎同时响起各种提示音,于是纷纷打开手袋、肩包。裴媛的手机就装在运动服的兜里,掏得最快:“是同学群的消息,帮主说又有一个归队了。”
“谁啊?谁啊?”
“东子,你当年的白马王子!”
“一派胡言,让你长个匹诺曹的长鼻子!”
“天哪,是木兰,她去了多伦多!”
每个手机跳出同样的消息:同学们,木兰同学来了,大家列队欢迎!
裴媛点看了下群成员信息:“现在群里已经有23位了,帮主说他是四天前建的群,按这节奏,长假结束前就能找齐?”
“连加拿大的都找回来了,微信真强大。”
“帮主说有些是查身份证信息找到的,连公安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
“可是蠡河本地的还有很多没进来。”
“担心啥?绘影图形,张贴到城门口,全城通缉,看他往哪逃!”
“哇——女汉子!”
送给女汉子的是两个倒竖的大拇指和更多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