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第六十四章

字数:6764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坐在火车的头等包厢里, 看着窗外的黄土地越来越远, 郭旭不禁有些感慨。

    以前看见那些古代志趣高洁之士, 忍受不了官场黑暗,挂印而去。

    当时郭旭以为天底下哪有这样傻的人哩,好好地官不当去当个平头百姓, 你自己不能保证自己洁身自好,那是你自己的定力有问题,要是他肯定不会的。

    现在看来是一场笑话哩。

    自己猜当个一官半职才多久, 国民政府里的道道郭旭算是见到了, 有几个是真心实意想要为老百姓办事的, 都是奔着那顶乌纱帽去的, 有了这顶乌纱帽,钱财也就是意味就有了。

    而且这些当官的不管老百姓也就算了, 就连政府也不管, 他只管捞钱腐败, 还特爱发国难财, 那里知道自己这样做,政府总有一天会倒台的。

    到时候政府倒台他们怎么办呢?他们不知是没有想到还是不愿想,总之国民政府现在从小到上那是腐败透底了。

    郭旭是待不下去了,知道自己辞职他们肯定是极力阻拦的, 毕竟只记得贡献在那, 表面文章也是要做的。

    懒得搭理他们, 带着家人先到上海体验体验再说, 现在才1930年, 离全面抗日还有七八年呢,上海目前是郭旭最喜欢的生活城市了。

    当然也不是全家都来了上海,家里一大摊子事和一圈的牲口呢。

    所以除了郭旭一家老小之外,就只带了虎子沉香,夏天和他的小媳妇胜男,当然成为真正的小媳妇还得过两年,毕竟年纪还小,不过那也是铁板钉钉的事,在这个时代说好的童养媳,根本没有丝毫含糊的。

    现在夏天也不是原来那个夏天了,大字不识一个,开始也在跟着郭旭后面认字学着配药哩。

    主要是看着夏天小伙子还行,打算收他当徒弟,学医呢。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老夏不知道高兴成啥模样了,庄稼人是最苦的,旱涝不保,就算丰收也还是穷,那里有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强呢。

    而且还是不愁饿死的大夫这一行。

    第二天买了不少东西,郭旭连连摆手说不用,可是老夏还是执意让夏天正经的磕头拜师。

    老夏可知道郭旭的医术那是神了,多少人想要拜师都没门了,以后管凭着郭大夫的徒弟也不愁没饭吃。

    同时老夏还执意只收他自己的工钱,夏天的那一份不肯要了,说按规矩来。

    老规矩是什么呢,师傅领进门之后,要打要骂都可以,只要给口饭吃饿不死,那里有什么工钱,出师之后,还有给师傅效力三年免费的,师父师娘的三节两寿都要上门。

    可以说,旧时代像学门手艺那是难哟,不仅是给别人当学徒苦,而且很多师傅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基本上都会留那么一两手。

    除了老夏,张婶和她的两个孙女张燕张蝶小姑娘也留在家里,走的前一天,张婶还和郭婆子嘀咕着,说要将张燕张蝶带着。

    郭婆子也挺犹豫的,虽然这两个小姑娘进门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郭旭总觉得郭婆子和张婶暗地里商量着什么秘密。

    最后想着,孩子太多带不过来,于是就留在家里了,弄得张婶怪失落的。

    “奶,我不要吃这个,我喜欢吃牛肉。”

    “不行,快点吃下去,小孩子不吃蔬菜怎么行,快点。”

    “是哩,三蛋,就这么一点蔬菜,赶快吃了,要不然你奶生气了,到了上海不让你爹带你吃好吃的了。”

    “奶,你就别管三蛋了,让他只吃肉,你看他都胖成什么样了,到了上海就让人家笑话他吧。”

    果然还是这话好使,虽然没有去过上海,可是爹从上海带回来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上海肯定是像天堂一样好看,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自己可不能丢脸。

    然后闭着眼睛像吃苦药一样,将青翠的蔬菜沙拉吃下去了。

    每天吃饭一大家子就像打仗一样,没有一个小时是吃不完的。

    郭旭无奈的笑着摇了摇头,低头开始是自己的牛排午餐了。

    看着香嫩的牛排,郭旭感慨道,现在的火车餐居然这么好,和后世的那种饭盒是没法比的。

    当然郭旭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像这样高级的西餐供应,是专门给头几个像郭旭这样的包厢供应的。

    不管是费用高,而且还有就是能做这样的包间非富即贵,而这样的待遇也是那些军阀的待遇,慢慢的也就延续下来了,为此能够享受这样的好待遇,郭旭还真的感谢他们才是。

    没有直接从陕西直接到达上海,要是那样的话,郭旭无所谓,可是老人和小孩受不了,加上田静曼又有了。

    于是在山西稍作休整,郭旭早就给山西的朋友拍了电报,交代了班次之后。

    当天到达的山西的时候,早就有好几辆汽车在火车站门口等了。

    来时是身材高大,和山西汉子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此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此刻正杵着一根文明杖四处张望,这个打扮和周围的粗布短褂,长衫马褂可是格格不入。

    来人不是别的,是山西乃至全国鼎鼎有名的乔映霞,要是说乔映霞你不认识,但是说他爷爷你一定认识,乔致庸,乔家大院的主人公。

    乔映霞这人精明能干,思想激进,敢作敢为 ,是祁县第一个剪辫子穿西装的人。

    很是崇拜革命,在民国初,经常见他拉着狼狗,看见有人的辫子就给按着硬生生的给剪了。

    乔映霞治家严明,乔家的事业到了他的手里第二次有了兴盛的局面,可是好景不长,军阀连年征战,像他们这样的大户自然成了摊派军饷的大头。

    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很多票号濒于倒闭。资本实力雄厚的山西祁县大德通票号,也历经劫难:仅在1926年,冯玉祥就要走大德通票号500万石粮食、150万银元,大德通元气大伤。

    最要命的是今年,中原大战阎锡山大败,山西刚好发行一种晋钞,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晋钞不值钱了,乔家银号亏损了三十万两白银。

    两年后,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大德通悄然歇业。东家乔映霞神情凝重地说:“即使大德通为此倒闭,也不至于让自己人沦落到衣食无着的地步,对于一个储户来说,如果我们不这样作,对他们的威胁将是身家性命,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

    至于郭旭怎么和乔映霞认识的,原来乔映霞在1921年不知道怎么患了精神失常,时好时不好的,去年郭旭到山西筹资的时候,给他治好了,乔家一次性就捐了十万斤粮食,可是极大的缓解了局面。

    后来,郭旭在山西筹资,都是乔映霞出面做局的,这才慢慢打开局面,慢慢的,两人也就相识了,成了好朋友。

    “映霞兄就等了,真是不好意思。”郭旭一下火车就看见了鹤立鸡群的乔映霞,倒是他没有看见郭旭。

    “也该刚到不久。”乔映霞笑道。

    然后看见郭旭身后的一众老小,笑着问候道:“这是伯母和弟妹吧,一路上辛苦了。”

    郭婆子和田静曼也笑着点头示意。

    “路上辛苦了,来,家里都准备好了,来赶紧上车走吧。”乔映霞赶紧招呼下人帮着拎行李,然后带着众人上车。

    太原不亏是山西的省会,阎老西的老巢,经营的果然繁荣昌盛,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街头巷尾叫卖声响成一片,刚刚大战完就有这样的景象在,真是难得。

    刚在来的火车上就看见了,郭旭透过窗外看见的是连绵不绝的农田,农田里的麦子长势很好,以及远处那袅袅炊烟,由此就可以看出山西确实别现在全中国很多地方都要好,富庶。

    甚至许多南方的省份都比不过。

    “唉,这阎老西别的不行,这山西却经营的着实不错。”郭旭笑着对一旁的乔映霞感叹道。

    桥营霞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

    见这,郭旭也立马想到了,这次大战可是给乔家带来不小影响吗,自己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呢,真是嘴贱。

    有人说山西是民国最富裕的省份,有人说山西是民国最安乐的所在,甚至有人把阎锡山比作民国时代的晋文公。

    不过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利罢了,别看平时山西挺好的,可是到了战时你看看,阎老西几十万的军队,可都是靠着一千多万百姓养活的。

    平时也就算了,可是打仗可是烧钱的,到时候百姓过得不见有多好。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阎老西对于山西的贡献是有的,他当政期间大力发展山西经济、军工业、农业、农业,尤其是教育。

    就据统计,现在山西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70%,是全国之最,这个数据多可怕,别说这时候了,计算我国二十一世纪也很难达到这个程度的。

    到了乔家大院,郭旭一众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晚宴很是丰盛。

    修整了几天后,郭旭没有立即动身走,他可是有负债的人,尤其是在山西。

    趁着这段时间,不用郭旭上门,在听说郭旭在乔家的时候,许多商人都拿着礼物上门看望,还有不少人提出让郭旭一定到家里住几天。

    之后,郭旭拿着名单挨个上门问诊送药,一圈下来,身体虽然累,但是心里却轻松多了。

    这个名单就是去年山西商人从这郭旭面子捐款捐粮的,郭旭也不能让他们白吃亏,每个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这次就是为了还人情的,家里健康的,就送了自己炼制的丹药一枚,以后有情况在通知。

    在郭旭忙活的时候,乔映霞也是天不亮就出门,天不黑是见不到人影的。

    乔家的状况比郭旭想象的要复杂。

    看着乔映霞疲劳的样子,郭旭问道:“怎么样,能应付不?”

    “唉,难呀!”乔映霞重重的叹息道。

    “几场大战打下来,亏空的厉害,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弄到一大笔现银就行了。”

    是啊,有钱都好办,可是现在这个情况,就算弄到钱了,也不是小数目才能支撑,乱世,银行业是最容易倒闭的。

    “行了,你也别太操心了,富贵有命,你能做的也都做了。”郭旭宽慰道。

    “话是这么说,可是祖宗留下的上百年基业可不能就这么毁在我的手里啊。”乔映霞自责道。

    “唉。”郭旭也是很无奈。

    然后掏出了几瓶药,“这是我这些天炼制的药丸,你拿着看看能不能拿着拉拉关系,从别人那借些缓缓,再不行就到上海去,我在上海倒是认识不少人,都不缺钱,或许能帮到你。”

    听到这,乔映霞很是喜出望外,郭旭的药可是有着大作用的,这个他可是知道的。

    “那真是太感谢了,得了,别的话我也不说了,明个你就要走了,今个就我们两个,不醉不归。”

    说是不醉不归,也确实做到了,当然郭旭没有醉,乔映霞自己先醉了。

    来时空空如也,走时就算大扫荡一样,足足多了十几口大皮箱子,没办法,山西的商人都太热情了,也太有钱了,送的东西值钱不说,也太多了。

    光乔家就送了好几口大皮箱子呢,要不是郭旭推辞说拿不下,说不定还要多呢。

    折腾了一个多月,郭家一大家子终于到了上海,安稳的安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