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代父请罪

字数:10117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知安透过马车窗牖,她看到护城河水波不纹,这便是京都了

    一入京都知安心下不禁感叹,这京都比较三年之前更为繁华了城里依旧祥和。街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看来撤藩引起的风波并未波及京都。

    一路车马劳顿,饶是知安也有些疲乏,所以便寻了一家客栈住下,休整之后,再进宫请罪。

    元谨安排知安在溢满楼住下后叮嘱知安只消好好休息剩下的事他来安排便回了自己的府邸。

    微风从窗外徐徐吹入,轻轻卷动那扇低低垂落的雕花卷帘,知安站在窗前看着这京都高楼玉梁,金玉珍玮,心下却有些凄楚,离家不过半月便开始思念起家里来了,知安心下不禁嘲讽一笑,想起以前自己最厌烦的便是回家,一年到头总是漂泊在在外也没觉得怎么样,果然父慈子方孝。

    马车停在朱雀门外,知安深吸了一口气,抬头一步一步走在了宫道之上,走了许久,也不见尽头,知安紧抿着嘴唇,许久,知安终于走到了宫门口,她望着恢弘的大殿气势非凡,这皇宫虽大,屋舍俨然,但却冷冷清清,少了一丝生气,显得不甚近人情。

    昨晚,元谨传来消息,说是早朝时派人接她入宫,让她在殿外等候传见,于是知安一早便起来了,坐在窗前沉吟半晌,伴君如伴虎,今日怕是没那么好过啊。

    “传昭宁郡主觐见”尖锐的声音传过整个大殿,知安稳了稳心神走了进去。

    “臣女拜见皇上”知安不卑不亢跪于殿上

    “沧平王何在啊”皇上的声音浑厚有力

    知安抬头正色道“回皇上,家父重伤所以未能进京,家母也伤心过度卧床不起,是以小女次翻进京代父请罪”说完便又是一拜。

    “哦,所请何罪啊”

    “家父御下不严是以导致延安,君山两部与呼和部珠胎暗结,辛亏愉王殿下在,和我父亲奋力反击,我父虽受重伤但幸好叛乱以平”

    “看来,这沧平王还平乱有功,那呼和部又是怎么回事啊”皇上看着审视着知安目光炯炯

    知安神色一滞,一时间也猜不出皇上这句话意欲何为,继而便道“呼和部虽与我沧平相隔不过数十里,但却鲜有往来,所以对于呼和之事我们也未可知,这实在不是我父亲只过,如若真的要说,只能说我父亲属于防范,我父平日里安于一隅,只想替皇上守好沧平,不负皇上所托,鲜少与周围部落结交实在无法得知它部落是好是坏,”

    “嗯,郡主说的不无道理,只是这御下不严之罪不可不治”皇上双目定定的看着知安不进去也想看看,她到底要如何替他的父亲辩解开脱。

    “皇上说的是,皇上仁德,吞天地,纳万物,是以今日才能如此体谅我父”

    “哈哈哈”皇上忽而大笑,“沧平王果真的生了个好女儿,如此胆色,就是朕这几个儿子怕也是不如的。

    “臣女愧不敢当,皇子乃人中龙凤,自不是区区臣女可以与之相较的,今日面圣,也实属无奈,父母卧于病榻,家兄又远在千里之外,家中只有臣女一人,臣女表面淡定,其实内心惶恐至极,”

    知安这番话说的巧妙,父母皆病,家兄远在千里之外戍边,她自己孤身一人无可奈何撑起家中重担,让人听了心中不免升起怜爱之心,皇上要是多加怪罪,到显得不近人情了。

    皇上眼睛微眯幽幽打量着知安,她虽嘴上说着惶恐,害怕,其实面上毫无惧色,反而目光坚定,气定神闲,这份气度倒是颇得圣心

    “众卿以为如何啊”

    “皇上,沧平王虽有失察之罪,但也一碗狂澜,还身受重伤,今日郡主有代父请罪,这份孝心实在难得,还请皇上酌情处理”

    说话的是当朝右相,这右丞相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虚白,神态苍老,但却透露出一副儒雅之气,他一说完,便有不少大臣纷纷附和,最后,皇上罚了沧平王俸禄一年,这件事也就算了了。

    “你看这沧平王的女儿如何啊”

    身侧侍从沉吟半响“大殿之上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宛若潺潺泉流,娓娓入心,”

    沧平王当真生了个好女儿啊

    知安出了宫门仿佛泄了力一半,整个人的腿脚有些发软,不知是在大殿上跪久了的原因还是心中那根筋绷的弦终于的松了下来,今日这一趟总算是有惊无险,知安心下清楚皇上之所以仅仅是罚奉一年自然不是谅解她父亲,而是因为她父亲还守在沧平,手握重兵,如若今日来京的是他父亲,想必一切肯定难以就此揭过了,其实就事来看,呼和部叛乱于她部族有何关系,自不过是怕皇上猜忌,要是皇上觉得各部落间背着她多有勾结,怕是就算今日没有判下重罪,今后也会多多提防,现在沧平部的处境可谓是如履薄冰,万万不可在此时再开罪与皇上,知安暗下决心,她虽不一定能讨好与皇上,但却万万不能得罪,今后在京都的日子,像必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万不可行差踏错,留有把柄给人。

    知安转身想乘马车离去,却不像叫人叫住了“郡主留步”

    来的人是一个妇人,五十上下的年纪,打扮周正,面容端肃,显出几分严厉之色。

    知安狐疑的看着这妇人,妇人自是知道知安的疑惑,便一字一句的介绍道“奴婢是太后跟前的,您叫我李嬷嬷就好,太后听闻郡主进宫,想让郡主过去一叙”

    知安不解,她和太后貌似没有什么瓜葛,三年前她来京都时太后在皇陵所以也没能见到这传说中的太后。

    听闻,先皇驾崩之时,皇帝年幼,太后以一人之力辅佐皇帝,当时的雷霆手段可见一斑,后来皇帝成年,太后也没有贪恋权势,将大权通通交还给了皇上,自己一人不是在皇家庙宇闭关,就是去皇陵守灵,皇上对这个母亲也是极为尊敬。

    一听到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要接见自己,还要和自己小叙,知安心下不禁紧张了起来。

    知安小心翼翼的跟在李嬷嬷的身后,穿过一个又一个长廊,这皇太后住的真够偏僻的,一路走来,知安的额角已染上细密的汗珠。

    知安由李嬷嬷引着进了内室,知安细细打量着这太后的寝殿,作为一国太后的寝殿实在是过于素净了些

    太后穿着一身墨色的云纹绉纱袍,神色自若有种不动声色间的华贵,知安上前屈膝行礼

    “起来吧,孩子,坐过来让哀家瞧瞧”太后伸手招知安上前,知安的脸微微低垂走了过去,太后的声音如夏日和煦的风。

    “嗯,是个好孩子”太后微微一笑,有些浑浊的眼球闪现了一丝光芒。

    “我与你外祖母是亲姐妹,所以,你不必见外,叫我一声外祖母也是可以的”

    知安微微一怔,她到不知还有这层关系。

    太后颔首,片刻后,低声问道,“今日一见你,我甚是喜欢,我这兰山殿平常就我一个老婆子,我若说想你进宫来陪陪我,你可愿意”太后的声音有些疲惫,像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

    知安心里很清楚,一入京都,想离开怕是难了,无论如何她在京都也要寻个依靠,外祖母那边她还没来的及去,也不知情况如何,但,无论怎样,能有太后作依靠总是好的。

    知安只是沉吟了片刻便立即应道“能陪伴太后,是知安的福气”

    太后满意的看着知安,点了点头,“李嬷嬷送郡主出去吧,我今日也乏了”

    知安行过礼后便出了宫。

    第二日,知安带着母亲给她的东西去敏英王府拜见她这个未曾蒙面的外祖母,她一进府这一代的敏英王妃便带人出来迎她,虽算不上热络,但倒也没晾着她,现在的敏英王是老敏英王的庶子,妾室所生,老敏英王妃只有她母亲这一个女儿,三年前他们进京时,老敏英王妃去了庙里清修,她的母亲似乎和这一代的敏英王关系不太好,所以也就没有带她过来,她这个舅母看着和和气气的,倒是个人精,只不过她不喜欢,她的这份和气让知安觉得太过圆滑。

    “这便是安儿吧”她刚一进门便听见屏风后面穿了一道苍老而低沉的声音,夏日的京都日头有些大,空气也有些闷热,老敏英王妃,皱着眉头,低声的咳了起来,

    “母亲没事吧”敏英王妃端着水走了过去,看着无比的关切,老敏英王妃摆了摆手,示意无碍。

    “见过外祖母”知安走到老敏英王妃的面前见礼

    老敏英王妃伸手握住了知安的手,“你母亲进来可好”

    “母亲很好”

    “嗯,那便好,你这次进京怕是会多住些时日,你现在住在哪啊”

    “回外祖母,安儿现在住在城中的客栈里”

    老敏英王妃的眉头微微一皱“你是郡主,客栈只是用来歇歇脚,怎可常住,你回去收拾东西,进府来住吧”说完抬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敏英王妃“你去把她母亲出嫁前的瑶阁收拾一下”语气毋庸置疑

    另一边明英王妃的脸色却是一僵,谁不知道当今圣上打的什么注意,让知安住进他们王府对她们绝对不是个好事,但老敏英王妃开口,她无论如何也得应承下来。

    知安莞尔一笑“外祖母,不必劳烦舅母了,昨日进宫时太后见我说是喜欢,便问我愿不愿进宫陪她,我已经应了,想必不日便要进宫了”

    “哦”老敏英王妃似想到什么,微笑的点了点头,“也罢,那你便进宫陪陪她吧,她那也比我这要好一些”

    知安在明英王府和老敏英王妃说了会儿话,又在那里吃过了午饭,老敏英王妃和敏英王妃送了她好些东西,有要留她吃完饭,她只说还要回去收拾东西,一番推脱后,便回了客栈。

    一回到客栈便看见元谨坐在他的房间等着她,悠闲地靠在榻上喝着茶,就好像在自家炕头般随意。

    “愉王好雅兴啊,在别人的地盘上如此随意”

    元谨笑而不答“听闻你找了个好靠山”

    知安眉毛一挑“你的消息到灵通”

    “怎么,不打算回沧平”

    知安叹了口气“这沧平现在是我想回就能回的么”

    “倒是有些觉悟”元谨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

    又道“太后慈爱,仁德你在她跟前只要真诚些,别耍别的心思,在这京都便就安全了”

    “当初不知是谁说,进了京都一切有他,咋么现在又叫我自寻出路了?”

    元谨怎么会听不出知安略带玩味的语气,不怒反问“你以为太后为何召见你啊,还找你小叙”

    知安眉心一跳,难不成是因为愉王?

    “嗯,你知道就好,太后是我皇祖母,我幼时刚出生母亲身体不好,在太后身边教养了几年,她虽是你外祖母,但可惜,他和老敏英王妃的关系却没那么好,因为一些陈年旧事有些嫌隙,不过这骨血亲情也还在,只不过两个人不再见面而已”

    “哦,”看来还有许多她不知道的事

    “无碍,你只要好好的安安静静的呆着就好,明日应该就有宣你进宫的圣旨了”元谨微微一笑起身便要离开

    “愉王殿下就走了?”

    “怎么,难不成你还要留本王过夜”元谨促狭的看着知安,本以为知安会不好意思,可知安却眯着眼睛笑了起来“愉王这么好看,要是留下来陪我也并无不可”

    元谨神色微怔,知安笑的娇俏,看着竟有些楚楚动人,元谨别过脸去,大步走了出去“下次,下次本王一定却之不恭”

    第二日,果然就有圣旨宣她进宫,一时间大迦叶看不懂皇上这么做到底为何,但却知道能得太后青睐相比不是一般的人,更何况大殿之上代父请罪,这份胆识也够大家敬佩的。

    知安被安排在太后旁边的偏殿里,太后住的地方确实冷清,此后的人除了那个李嬷嬷就只有连个宫女,李嬷嬷平日里很严肃,总板着一张脸,看着她知安就想起来以前上学时的教导主任,每次和李嬷嬷说话也就不由得小心翼翼起来,另外两个宫女也是沉默寡言的性子,知安不由得长叹一口气,她怕是要提前过上养老生活了,好在还有玉芝陪她,不然她平日里真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她上午进宫,下午元谨便来探望太后,太后意见元谨就笑的合不拢嘴,真的是看见了自己的亲孙子瞬间变成和蔼可亲的邻家奶奶,后来太后说她刚进宫想必一切都不是熟,刚好元谨进宫,就让他带着自己四处转转,她推脱了一下,见推脱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和元谨逛起来皇宫。

    元谨和知安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座宫殿,宫门虚掩,看样子里面并没有人居住,“春华宫”知安看着宫门上的字喃喃道“灿若春华,皎若秋月,内殿难不成叫秋月殿”知安说完轻轻的笑了起来

    “你说的没错,内殿是叫秋月殿”元谨眼底的压抑和晦涩看的知安有些不知所措,眼珠微转,心想这难不成是他母妃的寝宫,想到这不禁紧抿着唇,安慰的话就在嘴边,却不知怎么去说。

    “你不用想着安慰我,我并不伤心”元谨似是读懂了知安的心事,知安面色一红,有些尴尬的别过头,元谨也不理会知安,自顾自说的“这名字是当初父皇起的,据我母妃说,他和我父皇相遇时,我父皇看着她,提笔就写下了这句话,说这句话只有我母妃当得起”

    知安记得元谨的母妃,三年前的宫宴上她见过,那时她只觉得这位娘娘好生漂亮,沉静如水与周遭热闹的气氛背道相驰,好似不属于这里一般。

    元谨笑了笑,不再说话,看着前方“走吧,还有别处要逛逛”

    知安觉得自己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前世的时候到处游历,也见过不少古代遗址,但那些毕竟历经百年,千年早就遭到了不少破坏,后人看到的样子也是修葺过的,这一路上看着如此鲜活的宫殿,雕栏玉柱,琉璃瓦片,知安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看来你挺喜欢宫里的”元谨这句话不知是夸是贬,知安也不在意,只说“不是喜欢,是尊敬”

    “尊敬?”元谨疑惑的看着知安。

    “如此宏伟华丽的宫殿让人心生敬畏”

    元谨轻笑着,似懂又不懂,但也没多问。

    晚时,元谨在太后处用了饭就出宫了,太后拉着知安在院子里散步,月光散发着幽幽清晖,晚间习习清风吹过,园子里的花香更显,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舒适,清爽。

    “这宫里,你刚来兴许不太习惯,不过久了就好”彼时知安看着太后的眼睛觉得太后的眼睛比那日见时清明了许多,知安轻声答道“随遇而安,知安懂得”。太后嘴角浮现一丝笑意,沉思片刻似想起什么“我老了,兴许也护不了你多久,以后还要靠你自己”,“知安谨记太后教诲”

    “夜深了,你早些回去休息,哀家自个儿坐会儿”太后的眉间显露一丝疲色,知安本想劝太后一起回去,踟蹰了一会还是淡淡的应了声,转身离去了。

    知安回去没有直接回到自己的偏殿,而是找到了李嬷嬷,知安告诉李嬷嬷太后一个人在园子里坐着让她先回来,不过更深露重,太后还是早些回来的好。

    李嬷嬷让知安回去不用担心,然后转身拿了个披风就去园子里寻太后。

    太后正坐在石凳上,远远的便看看李嬷嬷走了过来“你怎么来了”“是郡主不放心您”李嬷嬷将披风披在太后身上,负手立在太后身侧,太后默默了肩上的披风,笑道“这孩子倒是个有心的,也不知我叫她进宫时对还是不对”太后喃喃道,似在问李嬷嬷,又似在自问“太后的心总会是好的”李嬷嬷垂着头“我只怕好心办了坏事,其实就算元二不来找我,我也想着,该还她那个人情了,总不好一直欠着,不然,到了下面,我还要惦记着”,“太后的日子还长的呢”李嬷嬷的眉头微皱,语气也有些生硬”

    太后“扑哧”的笑出声来“好了好了,扶我回去吧”

    晚上,知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这一入宫她便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现下脑子里乱糟糟的,实在是睡不着,其实来的路上她就在想,呼和部叛乱,按理来说,皇上那么小心多疑的人怎么可能提前一点风声都没有,还有就是,呼和部虽不如沧平这么大,但却也不小,怎么这场叛乱平复的如此之快,像是提前准备好一样,还有就是她们部落里的人居然与起勾结,自己的父亲都没有察觉,这个愉王殿下是怎么得知的,那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要说他没有万足的准备,知安是万万不可信的,而且,巡查而已,这么点的小事何至于劳烦皇子亲临,要说是接她和母亲进京贺寿就更是不必,她自问自己家还没有要皇子亲自接送的道理,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皇上早知道呼和部要叛乱却不说,派愉王殿下过来一是要捉人捉脏二是也趁机打探一下自己父亲的态度,三就是给那些蠢蠢欲动的藩王予以警告,皇上虽远在京都,但却有一万双眼睛盯着他们,告诫他们不能轻举妄动,至于那些杀进府的刺客,想必是冲着愉王殿下来的,趁乱杀了他,皇子被杀,这个罪名足以诛他们九族,杀了皇子陷害给他们,这样一来贺兰一族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皇帝本就有心除掉他们,这样一来肯定不会深究,如此简直是一举两得。知安忽的一下就想通了,气的一下子坐了起来,这个皇上,当真是心机太深,但就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有人要对他的儿子下手,如果知道还放任,知安不禁打了个冷颤,这样就太恐怖了,虎毒还不食子,他可倒好把自己儿子都算计进去了,只不过就是不知道愉王殿下知不知道他父亲的筹划,要是不知道,好像不太可能,要是知道,还能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果然这皇室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把一切都捋顺之后,知安渐渐的也有了困意,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其实这一切当时知安早就有所怀疑,只是不敢轻易下定论,不过进宫见了皇上之后,看到皇上的态度,她心里才敢确认。

    第二日早上,知安早早就醒了,她不是自己醒的,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的,太后早上有礼佛的习惯,既然做了讨好太后的打算知安早上便洗漱过后便和太后一同去礼佛了,其实知安不信鬼神佛道,觉得这些不过是常人寻求的心理安慰罢了,但太后喜欢,她也就一起了,左右她也没什么事干。

    早上礼完佛,太后虽嘴上没说但知安还是看得出太后眼神里满意的神情,知安想着自己这份心总是没白费,其实知安觉得讨好太后并不难,太后虽贵为太后,但她终究也是个老人,但凡老人不过就是求个身体康健儿孙绕膝,身体康健,她也不是大夫所以没有办法,所以知安只要没事多陪陪太后,哪怕什么都不说,在旁边静静呆着,太后心里应该也是高兴的,打定了这个主意,知安便准备多在太后跟前呆呆,几日观察下来,知安发现太后每天就是礼佛,品茶,下棋,看书,然后在院子里逛逛。这些对于知安来说不难,礼佛,她陪着,品茶她不会,就跟在太后跟前慢慢学,太后也乐意交,至于下棋,她虽棋艺不佳,但也算会下,每日也能和太后下上两盘,太后有时也会笑她棋艺不行,但却总愿意和她下,太后看书时,她也在旁拿本书看,,晚上再陪太后散散步,知安看得出,太后对她越发亲近了,所以没有说亲近的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孙女,但总是没有像早时那样,把她当作在这兰山殿寻求庇护的闲人了,每每想到太后的改变,知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