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一百四十六、
字数:5060 加入书签
一百四十六、
临行前, 沈翘楚已经嘱咐过阿顺, 被南霜拿走的手稿里也写了尽量不要跟当地土著接触,发掘到玉米、红薯、土豆的种子和块茎就赶紧回程。
玉米和红薯、土豆都起源于中南美洲,即使一切按照最快时间计算,南霜回到大楚还要两年时间。
沈翘楚在忙着种树的同时,也不忘继续撰写手稿,之前被南霜撕去的部分凭记忆补全了,等到第一个手稿本子写完,沈翘楚经历了在兰州的第一个秋天。
春天时种下的葡萄、玫瑰、沙棘等作物已经丰收, 沈家商行的酒厂、香料厂早已建成,就等着收获之后进行生产。
葡萄酒自汉朝传入,在丝绸之路沿线及禁中并不罕见,只是因为运输成本高,每入京城除了上贡之外都被世家瓜分一空,很少流传到民间, 也算是有价无市。
随着几年前《海国农事》的推广, 关中一带也开始种植葡萄, 只是因为日照水土的缘故, 始终不敌陇西这边生产的质量。
此时的葡萄还没有发展到后世有那么多种类,沈翘楚命人将能够找到的葡萄种类都嫁接上,待丰收之时派人去挨个品尝, 个大微甜的除了日常销售之外均晒成葡萄干, 而个头小皮厚汁多种子大味道更甜的葡萄则适合作为酿酒葡萄。
这样的酿酒葡萄更接近于后世的野葡萄, 虽然比不上后世酿酒葡萄优良, 但总归时要比鲜食葡萄要更适合酿酒。
葡萄收获之后大概不到一个月,就能酿制成葡萄酒,沈翘楚并没有让人将酒装瓶,只留了少数当年的酒窖藏陈酿,剩下的直接用橡木桶运往各地,在运输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走水路,以减少葡萄酒的颠簸。
这些葡萄酒分别运往由兰州到洛阳之间繁华城市中的沈家商行,一个城市只留一桶,最后运到洛阳的时候也不过剩了三桶,其中一桶供奉给太平帝,剩下两桶在商行中销售。
第一年的产量不足以支持将酒运到南方,运到南方的成本也高,如果定价太高,那么南方人何不选择更加价廉的关中葡萄酒,是以沈翘楚也没有想着一下子打开全国市场,毕竟运输能力和消费能力摆在这里。
沈翘楚早通知各地的自家玻璃工坊制作玻璃酒瓶备用,待酒运到各地商行,就可以用玻璃瓶装着,更加吸引顾客。
跟葡萄酒一同运到各地的还有沙棘酒和玫瑰露玫瑰油。沈翘楚本来想开发出后世的沙棘汁,可是因为没有防腐剂,沙棘汁顶多能在兰州城内销售,运的远了就会变质,最后还是决定其中大半酿制成酒。
沙棘酒可能不及葡萄酒好卖,可沙棘到底产在最贫瘠荒芜的土地上,还能防风固沙,能产生一点商业价值,已经算是回本,不能强求。
不知道是不是被柳轻尘打怕了,这一年吐蕃并没有打秋风。只是边关的军民们还是不懈怠,除了屯田,也没有疏忽操练。
沈翘楚心中只希望这的和平能够更加延续一些时日,至少自己能够将兰州的大部分地方改造完。
陇西郡郡守看到了沈翘楚这一年种树的成果,加上每每受沈翘楚煽动,也有些动心,命人在陇西水源边各地及地势不平整无法耕种的地方种上经济树木,其中大部分还是由经验丰富的沈家商行负责提供树苗,并签约收购果实。
陇西李家和其他几个世家见状也都纷纷参与,分了一杯羹。
沈翘楚乐见其成,只有大家都得到利益,这种树大业才能真正长久的延续下去。
眼看着两年过去,当初在黄河边种植的树木也由小树苗长到了拳头粗细,最外侧固水土的开心果林还要几年才能结果,而内侧的柞树已经为兰州一带的百姓养活了不少柞蚕,除了拥有柞树的人家之外,黄河边上的其他百姓也可以买到蚕丝进行纺织。
加上到兰州之前,沈翘楚派自家商行的人在丝绸之路沿线及回纥地区收购并推广棉花,如今回纥撂荒的地方基本上都种上了棉花,价钱也平价,兰州及陇西一带非农忙的时候,家中女子就会进行柞蚕丝、棉纺织,如今倒也跟江南一样,女子比男子赚的更多了些。
这两年,兰州这一带最大的变化,除了大部分土地远望更加绿了之外,便是街上的男女老少穿着更加齐整,不像沈翘楚初来的时候那般破败。
因为商业作物带动共同富裕,家中土地贫瘠者因为商业作物,也至少能够吃上饭了。虽然税收没有上去,饿死人的情况倒是大大减少,连南边运来的杂交水稻也有了销路。
待那陇西郡郡守任期满,沈翘楚也收到了来自京中的圣旨,让他接任陇西郡郡守,陇西郡郡守虽是四品,可跟吴郡丹阳郡之类的望郡相比,含金量是大大的不同。
不过沈翘楚三年升了一品半,倒也不算慢,只是比起丁忧之前的从二品还是有些差距。
这三年,阿瑜所写的《官居极品》,逐渐流行开来,不止在京城与江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开始流向中原各地。从原来的世家贵女们喜欢看,到如今连市井也流传开来。
随着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大楚在织场工作的女工越来越多,女性所赚银钱多了,地位也眼见着提高了不少。
这《官局极品》成了街头巷尾流行的话本,女工们闲暇时总是喜欢聚着听话本,甚至还有为此习字,希望能自己阅读更多书中内容的。
身在陇西的沈翘楚和阿瑜还不知道,他们种下的那一点光明,已经开始慢慢扩散开来。
……
虽然自己的计划算是稍稍走上了正轨,可是沈翘楚总是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这两年,他忙着在陇西各处办公,在家里待的时间也少了。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在柳轻尘的教导下,都算有长进,让沈翘楚颇有些欣慰。
那么是哪里不对呢?
沈翘楚想了几天无果,决定暂时先不出公差,在家里待一些时日。
这样几天过去,沈翘楚终于发现问题所在,阿瑜为什么常常不在家?
往常自己在家的时候,她多半是在写文章,沈翘楚在一旁磨墨添香,努力当好“贤内助”,两个人也算是琴瑟和鸣,岁月静好。
可是最近在家时间长了,沈翘楚发现,阿瑜出门的时间明显要增多了。
沈翘楚一边安慰自己,女孩子出去逛街,跟好朋友一起聚会喝茶,不也是常事。
虽然结婚十多年了,可是阿瑜在沈翘楚眼里,依然是当年那个明媚如同春光一般的女孩子。
可是这样安慰着自己,沈翘楚却有点坐不住。终于又是一次阿瑜出门的时候,沈翘楚悄悄骑马跟在身后。
阿瑜的马车车夫似乎很是谨慎,几次回头看向后面有没有人跟着。
亏得沈翘楚有那么点反侦察意识,才没有被发现。
沈翘楚一路小心翼翼,终于跟着马车走到了郊外。
他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阿瑜没有跟那些陇西世家贵妇聚会,也没有出门逛街,来这郊外做什么。
要知道兰州可不比京城、江南,郊外可没有那些寺庙别馆,基本上就是光秃秃一片荒地,现在因为沈翘楚种树,没那么荒了,也不过是一片种着草木的荒地罢了。
眼看马车停在了一处撂荒的小院外面,沈翘楚悄悄将马远远拴在林子里,自己蹑手蹑脚地藏在小院外面的树上。
只见阿瑜下了马车,径直走进院内,整个院子的荒芜,与她身上的月白色锦袍像是两个世界。
那院中还有几人,见到阿瑜,很是恭顺地将她迎进屋内。
沈翘楚翘首看去,可是任凭他看的再远,也看不见听不见屋内的情况。
没办法,他只好跳下树,打算从另外一边走上房顶,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
正在他准备上房的时候,突然看的院内又走进几人,虽然身着长跑,帷帽下面却露出编着的辫发,与中原人迥异。
吐蕃人?
这个小屋实在是太破败,沈翘楚伏在上面不敢动,生怕一动,就将屋顶踩破了。
好在这样破败,隔音并不好,沈翘楚能够远远听见他们的对话。
“你说的当真?”阿瑜的声音带着矜贵和些许傲慢,与平时跟自己说话时,迥然不同。
对面的吐蕃人以手拍了拍自己的肩膀,说了一长串的吐蕃语,似乎是在立誓证明自己说话的真实性。旁边一个翻译模样的人,声音有些低,沈翘楚听不大真切。
阿瑜轻笑一声:“如果你说的是真的,事成之后,你想要的全都能得到。”
很快,他们似乎谈的差不多了。
沈翘楚便赶紧先行下了房顶,驾着自己的马疾驰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