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荆国来人 银竹知情

字数:3011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银竹在洼仔村的梅子姐家暂住下来,跟着她学习种菜、做饭和其他简单的家务。马岭大哥每天仍然去山里砍柴、摘药材、山果、采蘑菇,有时去河里捕捞些鱼虾;家里的临富已经十岁了,每天去村里的一个先生开办的私塾那里上课,黄昏时分方能回来。

    屈指一算,她在梅子家已经住了三个多月了,肚子也长得飞快了起来。这天,她正在帮梅子缝补衣服,这活计她当宫女时还是做过一些的,因此做得很快。梅子见了她的活计,不禁称赞道:“银竹妹子,你不但人美,这活计做得也针脚密实,干净利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得到过什么真传呢。”

    银竹淡然一笑:“梅子姐,这个是我以前在家时就做过的,自然还可以,只是这些日子多亏了你,教了我许多平日里没干过的,想来日后我都用得到。”

    梅子爽快地说:“这说哪里话来,谁还没有个七灾八难的,难得的是你聪明过人,又不娇气,什么呀都是一教就会。”

    银竹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父亲在世时常对我说,人这一辈子是三穷三富活到老,我目前的境地,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能安全降生,只要有人肯教我,我是怎么吃苦都愿意的。”

    提到孩子,梅子敲敲脑壳:“你看我这记性,前两天来的那个接生婆李妈你也见到了,到时就请她给你接生吧。你现在也已经七个多月了,看着肚腹竟比我怀临富时九个月的都大,那天我还跟临富他爹叨念别不是记错了日子,想你一个苗苗条条的媳妇,怎么会这么显怀。”

    银竹摸了摸肚子,笑了一笑:“想是肚子里的孩子喜欢梅子姐熬的蘑菇汤、鱼汤和鸡汤,竟长得胖了吧。”

    梅子哈哈笑起来:“喜欢喝,咱就再熬。咱这山里也都是些宝贝,管保让你生个大胖小子。”

    两人乐了一会儿,马岭从外面风尘仆仆地赶进来:“两人高兴什么呢?银竹,你不是一直打听荆国的消息吗,正好有个过路人从那边来的,说是就走呢,我说了你的情况,他很愿意见见你。”

    银竹一听,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快请他见一面吧。”来人是个探亲戚的小商贩,身穿青布长袍,看起来是惯走江湖的,见了银竹便深施一礼:“听说娘子是荆国人,想打听些荆国的消息,是吗?”

    银竹点点头,起身回礼:“敢问小哥,我来此地已经有段时间了,不知荆国现在有什么重要的消息吗?”

    来人一听有了精神:“这要说的可太多了,两个月前先皇驾崩,丧礼举办了四十多日,老百姓家家户户悬挂白灯笼,整个京城都不闻鼓乐声;后来又举办新帝登基大典,庆祝仪式又延续了一个月余,老百姓又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穿红配绿,载歌载舞,好不欢庆。”

    银竹的心随着他这几句话一跳一跳地针扎一样疼起来,她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说:“这真是奇了,才多少日子,变化这么大,敢问是哪位新帝登基?”

    来人瞪大了眼睛:“还有哪一位,就是我们那位在贵地当了七年质子,两个月前才回国的千生太子啊,如今改年号世明,举国上下称世明皇帝了。”

    银竹听罢一阵眩晕,大家慌忙将她扶到卧榻上,她勉力睁开眼睛,对来人说:“很抱歉,我身怀六甲,激动不得,听到荆国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一时有些情绪起伏,不碍事儿的。多谢你啦,对了,咱们荆国的皇后现在是何人啊?”

    来人见她无事,便说:“原来的皇后已经升为皇太后了,皇后目前还未听说,只是旁边的人都在传说邕国来国书欲将长公主明珠嫁给世明皇帝,那不就是将来的皇后吗。况且有人说这明珠公主人如其名,真像一颗明珠一般。”

    银竹听到此处“呀”的一声竟然真的晕了过去,待到她醒转过来,那来人已经去了。梅子和马岭在旁边又是扇风,又是揉穴位,忙得一团乱,见她醒了,高兴起来:“哎呀,你这是听评书替古人操心,那皇帝和皇后的事情,离咱们乡里乡村的十万八千里,你替他们激动个什么劲儿呀?”

    梅子又想起来:“对了,你呀是肚子里的孩子吃得太多,你本身体力不够,我今晚还得给你熬鱼汤,增强体力。”

    马岭一听:“得,我又来活了,成,我呀这就捉鱼去。”说完,他就背起下厨墙上的背篓,拿着鱼叉,走出了屋子。

    梅子看着他的背影吃吃地笑,转头对银竹说:“临富他爹啊,就是把过日子的好手,有他在一日,我就省不少心。”

    忽然,她又觉得自己说得走了嘴,忙对银竹说:“哎呀,妹妹你不要伤心,你现下身怀有孕,说不得了;待到孩子落了地儿,就凭你这花容玉貌,我们定能包你找到一门好亲事。”

    银竹暗地里拭了泪,心里不知是该为千生登基感到万幸,还是该为自己陪抛弃感到绝望。

    她定了定心神,转头对梅子说:“我在这里亏得你一家周全,我对于未来的事情也还没有想好,只是这不是长久之计。我略一琢磨,如若我一个多月后能够生下男孩,这也是我死去丈夫的根苗,我孤身一人也定要将他养大。如若生个女孩,那就烦请姐姐你找户好人家,让她离了这里去过有父有母的生活吧。”

    梅子听了,也觉得她孤苦无依,本来自身难保,若是孩子有个去处,日子倒还好过些,也就答应了下来。

    过了些日子,她见到了接生婆李妈,两人谈唠起此事,李妈高兴地一拍巴掌:“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巧前几日有一对到这里打探消息的夫妇,看样子是个城里的官宦人家,是乘着车马轿子过来的,说是多年无子,也不论是男孩、女孩,只要健康齐整的好人家的,就给他们做养子、养女,将来有个人养老送终。”

    李妈又说了一车子的话,只是不提那夫妇给了她二十两银子的事儿,当时那夫妇就是专门听说李妈是个成年到辈的接生婆,在这方面有些办法,因此就将□□的事情托付给她,而且说如果是男孩还要另添十两银子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