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8

字数:6512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何必把自己说得如此,”柏杨皱眉道,“你不需要委曲求全,若不喜欢,便拒了就是。”

    黛玉含笑道,“我知道杨哥疼我,不过这件事,就让我自己拿主意吧。”

    “你可想好了?”

    “想好了。”

    “也罢。”柏杨虽然不知道黛玉为什么忽然做了决定,但刘定川本来是他自己看好的人选,现在这个结果也算不错。至少双方都有认真经营这段婚姻的意愿,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将来过得不会差了。

    而黛玉有了归宿,他也才能了了这一桩心愿。

    “不过,应许之前,还有件事,要拜托杨哥。”黛玉道,“先时父亲为我诸般安排,那位张公子之事,总要先了结了。”

    “这个容易。”柏杨道,“我已经探听到他的落脚处,这便遣人送信给他便是。”

    “不。”黛玉说,“我希望杨哥将此事透露给刘公子。”

    第145章 凤求凰(八)

    柏杨有些意外, 但猜想不外乎是黛玉对刘定川的又一重考验,便应下了。

    再说在现在这个时代,林如海为黛玉定下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基本上也算是“婚约”的一种了, 只不过约束力没有那么强而已。而婚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解除的, 解除婚约的女子将来的婚事上, 也会受到影响。

    虽然刘定川看上去十分洒脱, 但这种事关面子之事,难保刘家会在意,与其以后知道了闹腾,不如主动揭露, 看看对方的态度。

    而且, 如果能让刘定川去解决这件事, 那这件事在他那里才算是彻底过去了。否则柏杨去做什么,反倒像是要掩饰。

    所以第二天,刘定川再来的时候, 就着刘家提亲的事,他跟薛蟠就你一言我一语,唱双簧似的将这件事说了出来, 倒也不算突兀。然后又感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音信茫然,不知道要去哪里找这个人。

    “刘兄,昨日实在不是我不想接受贵府的好意, 只不过这件事情不了结,我那妹子恐怕不会有成婚之意。毕竟这是林大人的遗愿。”柏杨道。

    刘定川也是神色凝重,以为这就是黛玉拒绝自己的根本原因。

    他想了想,便主动揽过了这件事,“此事其实倒也不难,无论他在哪里,只要有名姓和籍贯,发信去京城,让吏部的人一查,自然也就清楚了。柏兄若不嫌弃,就让小弟帮这个忙吧。早日了结此事,也好放心。”

    柏杨推脱两句,便顺其自然的答应了。

    刘定川当然不可能老老实实查到了什么就来告诉柏杨什么,弄明白了那人身在何处之后,便立刻派遣心腹家人前往调查。既然是他的心腹,当然也是知道刘定川心思的,再三保证一定仔细调查,抓出对方的错漏之处,以便刘定川好用这些资料打消柏杨那边结亲的念头。

    这件事他是瞒着家里人做的,毕竟清河郡主可能不会在意那个人,但江州刘氏是当地望族,有刘定川这样的风流人物,自然也有那些酸腐之人,万一被他们知道,背后诟病,恐怕会让黛玉蒙羞。

    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隔三差五就要去柏杨那里拜访一次,却始终再也没有见过黛玉,让刘定川不由黯然。但是黛玉从二月住到了四月,竟然也一直没有回扬州去,又让他心里充满了期待。

    因为他知道,黛玉不见他,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拒婚的念头十分坚定,所以不想再有瓜葛;另一种则是已经有了许婚之意,所以不方便再见面了。

    如果是前一种,那么自己这样频繁的登门,柏杨早该有所暗示了,再说,也不会让自己帮忙去查那个人的下落。所以,有六七分是后一种可能!

    四月初,派出去的心腹终于回来了,也带回了让刘定川欣喜不已的消息——当日林如海所安排的那个人,早就已经娶妻生子!却原来这人见林如海病逝,林家已经没人支撑,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好他后来的顶头上司看中,想将嫡女许配,前上司的遗孤和现上司的掌珠,会选谁自然不言而喻。

    这几年他能一路升迁,也的确多赖岳父从中周旋,对于当日的选择,自然越发满意。

    尤其是听说京城的贾家出了事之后。

    若是做了姻亲,谁知道会不会连累自己?反正林家没人,那位林姑娘看样子也不知道这件事,现在贾家败落,还不知道是什么下场,也不会有人来质问他,这人自然十分心安理得。

    虽然这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真的看到了,刘定川又十分愤怒起来,咬牙切齿,倘若那人在他面前,说不得要饱以老拳。

    他视若明珠,恨不得万般呵护的心上人,却被别人如此弃如敝履,弃了之后还要这般腹诽,怎么可能不让人生气?

    不过刘定川也是有风度的,气了半天之后,便转身进书房,提笔给京城的林祁写信。

    那人能背弃提携了自己的恩师,自然不可能只做过这么一件坏事。入官之后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敛财为祸,但私底下的各种龌龊之事可不少。这种品行有失之人如何能为官?而这些事本来也在尚虞备用处的管辖范围之内,告诉林祁正是适得其所。

    至于结果,相信林祁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让人把信送出去,刘定川这才将心腹带回来的各种文书整理好,然后去了柏杨那里。

    听说有了结果,这一回柏杨没有再让黛玉回避,而是直接把人请出来,让她听刘定川怎么说。

    这是刘定川时隔两个月之后再见黛玉,只觉得她气色更好,整个人看上去十分平和,甚至眉宇间都舒展开来,没有从前那种似蹙非蹙之感。

    看来她过得很好。刘定川放下心的同时,心里又不免不忿起来。自己这两个月可谓是辗转反侧,吃不好睡不好,只惦记着她,瞧她的样子,却哪有半分惦记自己的意思?

    其实这却是刘定川误会了黛玉。

    他自己因为见不到黛玉,所以才日思夜想,可是他只要有空就来登门拜访,黛玉总能听到他的名字,知道他跟柏杨他们在一起做了什么事,虽然自己见不到,但却没有那种“好久不见”的感觉,自然也就说不上惦记了。

    何况,有好几次,刘定川不知道,但因为他来得急,正跟柏杨说话的黛玉没办法避开,只好躲在屏风后面,所以是见过他的。

    刘定川很快收敛心思,将自己查到的事情都说了出来。其中那人已经娶妻的事一句带过,却是将他做的那些恶事大肆渲染。这也是怕黛玉尴尬或是难受,毕竟她本还有等待的心思,对方却早已变了。

    黛玉心里也说不上难受,这个结果,林如海本来早有预料。毕竟人走茶凉,这世上有将恩情看得比山更重,一诺千金的君子,自然也有背信弃义的小人,不足为怪。

    反正她本来也没有想过嫁给这个人。

    所以听完了之后,她只略略沉默,便道,“当日家父曾经给过一块玉佩,是他老人家生前所用之物,还得取回方好。”

    这种东西留在别人手里就是把柄,刘定川岂会忘记?当即取出一块玉佩奉与黛玉,“若是没错的话,应当就是这一块了。我已让人取回,林姑娘带回去吧。”

    黛玉却只看了一眼,没有伸手去接。

    虽然是父亲遗物,但当日也是随手给出,算不上重视,又不知道经了多少人的手,黛玉心里多少有些洁癖,并不想要。

    刘定川想了想,道,“这东西林姑娘收回去,似也不妥。倘若信得过在下,不如暂时交由在下保存如何?”

    这跟求婚也没什么分别了。

    毕竟父亲送给他看重的女婿的信物,现在取回来了,刘定川却想要,这还能是什么意思?

    而且还当着柏杨和薛蟠的面!

    这也是因为刘定川有些着急了,黛玉住了两个月,无论如何也该回扬州了。毕竟那边虽没什么大事,但主人也不能一直不在。而这一次若不能将婚事定下,下次见面,又不知道该是何时了。

    最重要的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总有种预感,今天再求娶,应当不会像上次那样被拒绝了。

    不过刘定川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说完之后,便目视黛玉,要听她的回答。

    黛玉没有看他,微微垂眸,道,“那就有劳刘公子,将之毁去便是。”

    “何必毁去?”刘定川道,“此物虽然不算上好,却也是石中之玉,不知多少年才得成型,又有何辜,遭此厄难?不如留待有用之身,或许就遇到了视之如珍宝之人呢?”

    “既然刘公子这样说,那就留着吧。”黛玉终于抬起头。

    四目相对,时光仿佛都静止了片刻,然后她又重新移开了视线。

    但刘定川已经从她眼里得到了答案,激动得险些无法坐稳。他有种迫不及待的回家让母亲再次前来提亲的冲动,这一次,他确信自己不会再被拒绝了!

    然后刘定川脑子里的念头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奔腾而去——

    如今是四月,定下亲事之后,三媒六聘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要成婚,无论如何也是秋天的事了。

    还有半年。

    唉,时间怎么过得这样慢?刘定川幸福又哀怨的叹着气想。

    第146章 道左相逢

    虽然刘定川想得很美, 但事实上,真正成婚的时间,却定在了来年春日。

    这是柏杨的意思。

    要把黛玉留到二十岁法定婚龄不现实,但反正都已经留到了十七岁,那就索性过了十八, 算是正式成年。这样就算婚后立刻生子, 黛玉的身体也不至于会承受不住。

    她本来就较常人更弱, 柏杨自然只能更仔细。

    虽说也可以跟刘定川那边商量, 但柏杨觉得这种事情未免有些强求,毕竟已经是人家家里的媳妇,况且上面还有公公婆婆,就算是刘定川不在意, 也免不了会有外人口舌。索性婚前多留一阵子, 就不必担心了。

    要是刘定川知道他心中所想, 一定大呼后悔。他很清楚黛玉的身体,虽然急着成婚,但那也是因为结了婚对方才算是自己的人了。并没有打算在最初几年内让黛玉怀孕生子。若早知道柏杨的想法, 他就直接对大舅哥做出保证,说不准还能提前一段时间抱得美人归。

    可惜他没能抓住这个机会,便生生多等了半年时间。

    而且这半年时间, 黛玉是住在扬州的,他除了节日的时候让人送几大车礼物过去,别的什么都不能做。

    好在已经有了未婚夫妻的名义,黛玉也可以给他做点儿东西了。

    她并不爱做这些东西, 从前在闺中,漫漫长日总要有些事情来打发,也就无可无不可的做着。又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总做得断断续续,一年能有两三件东西,便算好了。也因了这个,时常被贾府的人诟病,连下头仆人说起来,都不以为然。

    黛玉即便没当面听过那些话,心里也多少是有数的。后来离开了贾府,眼界开阔,能做的事情更多,她就索性将针线放下了。

    那时心里未必没有些任性的想法——便是一年也不做一件绣活儿又如何?她是千金小姐,能做这些,是锦上添花,便不做,谁还能说什么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