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耽美】王安石&苏軾-敌、友

字数:4102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王安石其实一开始并不喜欢苏軾。

    他只觉得这个人很烦,处处都要和他做对。

    王安石是一个很高傲、且自负的人,他对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当他到达了极高的地位,他的话语也变得十足十的具影响力。

    没有人会反驳他,除了苏东坡。

    那个人总是一副弔儿郎当的样自,看了就碍眼。但即使如此,他也不会刻意去找对方麻烦,没有那个必要。

    但是他不去找麻烦,不代表麻烦不会来找他。

    那个苏軾,相当烦人。

    对方很聪明,王安石不得不承认,但他无法理解,这样聪明的一个人,为什麼总要和他对槓。

    曾经有次,他们恰巧一起倒了一座碑林。碑林里头有一座石碑,微微有一些倾斜。

    看见那座石碑,王安石非常不客气地对着走在一旁的苏軾笑了下:「此碑东坡想歪。」

    「当初安石不正。」闻言,苏軾也不甘示弱的回礼。

    然后,相视一笑。

    虽然烦人,但实际上王安石鲜少遇到这样能和他思辨的人。

    其实,还算有点意思。王安石默默地想。

    习惯成自然,王安石真心觉得和其他人辩论就是少了那麼一点意思。

    旗鼓相当的人,难找啊。

    基於这个原因,在当时的皇帝相当欣赏苏軾,并想让其为国家效力之时,他奋力的反对这个决定,甚至建议罢黜苏軾。

    因为,不想让给任何人。

    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的好。

    如果他真的做了大官,就再也没有閒暇来挑衅自己了。

    王安石真的觉得自己挺犯j,居然很期待被挑衅

    都是苏軾那傢伙害的。

    在苏軾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寂静了好一段时间,让王安石有些揣揣不安。

    过没多久,苏軾前往拜访王安石。

    「鳩字九鸟,你可知道是什麼典故」这是苏軾在见到王安石后,说出的第一句话。

    当下王安石愣了愣,不明其意,但还是摇了摇头。

    苏軾见状,笑笑说道:「上説:鸣鳩在桑,其子七兮。」

    这下王安石更加不解,「这不是七鸟吗又怎麼会是九鸟」

    「七隻鸟,再加上它们的父母,不就是九鸟了吗」苏軾笑着转身离去。

    眼角餘光撇见王安石单愣地站在原在看着他的背影。

    啊,戏弄王安石的感觉真好。

    没办法,虽然对王安石阻挠自己当官一事感到不满,不过却完全无法对他发起脾气。

    只好使出这个y稚的招数。

    没多久,王安石的变法开始了。

    苏軾并不赞同,因为变法危险。

    但是很显然的,王安石并不在乎。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足以证明他的决心。

    当苏軾看到这段话,便知道了他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王安石。

    以免王安石做的太顺利,然后惹来杀机,苏軾选择了站在他的对立面。

    他笑王安石,笑称为「叁不足」。

    王安石也不以为意。

    反正,习惯了。

    只不过,心中还是有那麼一点无法忽视的刺痛

    果然,还是要反驳我吗

    时光荏苒,变法没有成功。

    王安石当机立断辞官回家种田。

    不想看见苏軾。

    不想让他看轻。

    不想被笑说他早就说过不会成功的。

    当真的离开了官场,也没有了苏軾的捣乱,照理说该开心的。

    可是心裡却觉得好像少了点什麼。

    是因为习惯了吗

    随便,怎麼样都好。

    反正大概是不会再见到对方了。

    苏軾、苏軾、苏东坡、苏东坡、东坡

    「东坡」口中喃喃的念着,王安石嘆了一口气,

    「不知更年j百,方有如此人物。」

    大概举世指此一位吧,能这麼和他对峙着的人。

    两年后,王安石逝世。

    那时候的苏軾,立於政坛上,虽仍未支持变法,却是在各种方面维护着王安石。

    没有人知道原因,只有苏軾知道。

    但是他却不知道,王安石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现在的所作所为。

    听闻王安石死讯的时候,苏軾的身t颤抖了一下。

    但除此之外,他什麼都没表示,依旧安安稳稳的过他的生活。

    只是在晚年之时,他留下了一段话。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我可以告诉你,生病这件事很简单,死亡这件事也很简单,这是因为有这副身躯的缘故。如果没有这副身躯的话,人就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了。所以对待生命,无须惧怕,一定透它。

    如果没有这具身躯我就不会遇见你。

    死亡又何须害怕,只是到达你现在所在的世界罢了。

    等我,介甫。

    哎为了这篇查了好多资料,这是打得最累的一篇了跪地

    王安石就是王介甫,苏軾就是苏东坡。<<超重要喔。

    虽然现在我比较吃苏軾受,不过这篇的话,恩其实攻受并不是那麼明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