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梁祝
字数:4855 加入书签
那天雨后, 土地庙外鸡飞狗跳,不过总之天黑之前遥襄、梁山伯和马文才三人到达了万松书院。
宿舍两人一间,名单上遥襄与梁山伯的名字写在了一起,从草桥相识,到书院同寝,二人可谓是不解之缘。
收拾行李整理房间的时候, 遥襄和梁山伯就说好不再“祝兄”“梁兄”地叫了,以后都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
第二天,是新生入书院的最后一天, 梁山伯起得早,轻唤了遥襄一声没有回应就轻手轻脚地出门了。
遥襄头一回出这么远的门,累倒不是很累, 就乏得犯懒, 躺在床上直赖到梁山伯回来才勉强坐起来。
“英台, 书院发院服,我顺道把你的也领了, 领得最小的尺寸,你快来试试合不合身......”
梁山伯把院服放在桌上就转身去整理书籍摆放笔墨纸砚了。
“哦。”遥襄耸拉着脑袋揉揉眼睛,下床穿上鞋走到桌前。
院服一人两套,青紫二色。
遥襄抖开青色的那套,在身上比量, “明天随便穿哪个颜色都行吗?”
青紫颜色差那么多, 随便穿的话就显得太不整齐了。
“文课着青, 武课着紫......”
梁山伯手里拿着一方砚, 不经意地看了遥襄一眼,不知怎么说着说着话就毫无预兆地停了。
紧接着“哐啷”一声,那方砚砸在了地上,梁山伯半张着嘴,落在遥襄脸上的目光已接近呆滞。
遥襄抬头,不解梁山伯这是什么状况,正想问他怎么了,心念一转,突然想起了什么。
“哈哈,起晚了还未来得及梳洗,蓬头垢面让山伯笑话了。”
遥襄把院服往桌上一扔,背过身去梳头束发,等转回来的时候,梁山伯已掩饰好自己的失态,恢复了如常神色。
“怎么样,合身吗?”梁山伯装作十分关注院服大小的样子。
遥襄重现拿起桌上的衣衫,展开在身前比量了一下,“额,稍微大了一点。”
“这可怎么办,我已经领得最小的尺寸了。”梁山伯也能看出院服的衣袖明显比遥襄的手臂长出一截。
“没关系。”遥襄满不在乎地说,另一件紫色的她比量都没比一下,就翻找针线剪刀去了,“我改一改,凑合穿就行。”
她的女红不怎样,但缝个衣边改个袖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梁山伯出身微寒,家中虽有母亲做针线,但他对缝缝补补并不陌生,只不过看着遥襄娇生惯养的模样,竟也能动手拿针少不得心中感慨一番。
窗户打开让新鲜的空气在房舍内流转,梁山伯继续整理笔墨用具,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与遥襄闲聊。
“英台,你何不上身一试,这样改制起来也心中有数。”
遥襄坐在桌前,咔嚓一下剪掉窄窄一条衣袖,然后穿针引线。
“不用试,我也心中有数。”
试穿的话,还得脱了穿穿了脱......
梁山伯好脾气地笑了,正要说话,无意扫过窗外的眼神突然顿了一顿。
紧接着他放下手里的东西,对窗外拱手,“马兄,早。”
看到窗前经过的马文才,遥襄嘴一撇下手第一针就偏了。
“不早了。”马文才淡淡地说。
梁山伯一愣,一时想不出这话该如何往下接,便呵呵笑了笑以作回应。
话说得不客气,但马文才到底还是停下来隔窗正视着梁山伯微微颔首致意,他这个角度视野很开阔,一打眼就能看到遥襄那歪到下巴上的嘴角,还有全是眼白的眼球。
马文才看着飞针走线的遥襄,嘴唇动了动,却始终没有吐出一个字。
对方把话说死了,梁山伯续不上,现在又杵在窗外不走,他实在见不得气氛就这样僵持着,于是急中生智......
“马兄,不如进来一叙。”
话音方落,遥襄的眼刀就像利箭一样射过来。
叫马文才进来坐?有没有搞错!
梁山伯其实就是,想看她和马文才互砍吧......
马文才嘲弄地睨了遥襄一眼,露出一抹假笑,悠悠说了一句“不必了”,便大步走过窗前。
梁山伯摇头苦笑,对正一脸不满地看着他的遥襄拱手求饶,他何尝不知这两人不对付,可就是,就是一时失了智啊。
“哦,马兄,就住在隔壁。”梁山伯冲遥襄的床后面的那面墙努努嘴。
以后开窗开门抬头见的这种事,会很多。
遥襄回头看了一眼隔墙,牙酸地发出“啧”地一声,“他这个人呐,不知谁能受得了......”
同窗同事尚且能忍一忍,哪个姑娘嫁给他,可是倒了一辈子的霉喽。
一个字把人惹毛,三个字把话说死,这人也是鬼才。
“这一早上是不是把书院的人都得罪光了?”遥襄用大拇指指指身后那堵墙。
梁山伯忙摆手,“今天早上马兄可谓是技惊四座,非常出彩。”
“他干什么了?”
“师兄们在化春亭论言,马兄也发言了,出口成章才气过人......”
“好了知道了。”遥襄打断了梁山伯的话。
看来这个马文才肚子里几斤墨水。
但要是这个烦人精再敢惹到她头上,有几斤墨就让他吐几斤!
“哦对了,听说他是马太守之子,想来自幼受名师指点,心无旁骛苦学文武艺。”梁山伯精神一震,语重心长地对遥襄说:“英台,马兄如此出身都这么优秀,我们更加不能懈怠了。”
“马太守之子,马太守......”遥襄搔着额角,喃喃自语。
这一带有几个太守?
马太守......嘶,听着怎么这么耳熟。
===============
万松书院今年的新生共十八人,遥襄在这十八个人里面不算突兀,因为,有三位同窗比她更矮更瘦更小。
看来即使只在姑娘中算高挑,放进男人堆里也是具有优势的。
开课第一天,遥襄痛痛快快地早早起了床,打了井水洗脸,用过早饭以饱满的精神迈进学堂。
她念过书,家里给哥哥请过先生,上课的时候她坐在屏风后面听,兄妹俩一块儿上课,但哥哥若是病了,那先生也就放假了。她那哥哥两三天一病,她跟着零零散散念了几年书,论学识,定然与专注此道的同窗们有差距。
昨天听梁山伯说成绩太差会被书院除名,遥襄自认为不至于垫底,可也不想混得太难看。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听老先生讲学,从挺胸端坐案前,到伏桌托腮,当课程过半的时候,遥襄用流失到只剩下六分的精神在书页的空白处画下第二只蝴蝶。
课业不难,能听懂,她虽忍不住走神,但还是有一只耳朵在听讲。
不过......好像有人在看她。
不是那种持续地关注,是一眼接一眼地看过来。
遥襄抬起头朝学堂的最前面瞥过去一眼,首先,不是先生在看她。
其次,那道视线是从左手边投过来的。
遥襄慢慢转过脸,对上了一双眼。
那双眼只向遥襄传递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叫作——“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