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大暑(2)
字数:7579 加入书签
此为防盗章, 订阅率达50%可无障碍阅读, 若不满请等待24小时
善嬷嬷回头望了眼慈宁宫, “老佛爷虽未明说,但这会儿商议由谁摄六宫事, 瞧着是要册皇贵妃。皇后的事儿一出,后头要拿主意的地方多了, 大到丧仪, 小到苫次1,都得有人铺排。太后是佛心主子, 除了关心素餐吃什么, 旁的一概不问。太皇太后老佛爷上了年纪, 纵使瞧着万岁爷的面子过问小辈的事儿,但过于庞杂了,也恐伤精神。”
“皇贵妃……”敏贵太妃琢磨了下, 那三个字从齿缝里生挤出来,半晌才道, “你料皇上什么想头儿?”
大雨浇在伞面上,发出隆隆的声响,善嬷嬷在雨声震天里摇头,“怕是没这个意思。眼下册封皇贵妃, 来年先皇后丧期一满,就得立为皇后。皇上何其深谋大略, 如今后宫一人一个心眼儿, 立了合意的, 横竖要当箭靶子;若立了不合意的,将来可是继后,难免又要帝后不睦,倒不如后位出缺的好。”
“哪儿能呢。”贵太妃道,“国不可一日无后,就算心里头不自在,也得尊祖宗礼法。”
善嬷嬷搀着她,一步一步走在笔直的夹道上。先前雨势大,溅起的水珠子直蹦得比鞋底子都高,把袍角都打湿了。现在雨势缓和,凌厉的雨箭在脚下化作短促的涟漪,很快流向两侧的低洼处。
善嬷嬷道是,“皇上心中也自有考量。只是上回说起摄六宫事,话头才一起,万岁爷就冲太后作揖,请太后暂且周全。太后哪儿管过那些个,一口酥酪塞住了嗓子眼儿,差点没噎死。”
敏贵太妃笑起来,说起那位太后,着实是个心宽的人。当初她们一同在先帝后宫里谋生活,谁也不得宠,太后是先皇后升遐后,迎进来填窟窿的,她不是皇帝生母,却凭着能吃能睡没气性,且带大皇帝,当上了皇帝名义上的母亲。人之出身还是顶要紧的,太后是太皇太后侄女,有今日的地位,到底仗着娘家的势。
“你说……”贵太妃偏过头看善嬷嬷,“再选后,谁能有这造化?”
善嬷嬷是聪明人,也挑主子爱听的说,便笑道:“依奴才愚见,咱们公爷家的格格放在姑娘堆儿里最是拔尖。回头主子再引荐引荐,老佛爷瞧着您,纵是不当皇后,封妃总错不了。”
敏贵太妃脸上淡淡的,似乎这个答案并没有什么可让她欢喜。她慢腾腾挪步,手里的菩提佛珠撞击袍子,发出微微的轻响,“这宫里,跟口井似的,进来了就甭想爬出去。可不进来,又欠荣耀,进来了坐在井底下哭也不打紧,反正谁也瞧不见。”
这是关了二十多年富贵牢笼,得出来的一套感悟。要是从头再来,还走这条老路么?大约还是会走的。宫里的女人,喘气从来不为自己,刚入宫那会儿活娘家,到承了皇恩雨露有了孩子,就活孩子。贵太妃没孩子,当年皇三子曾抱来给她养,最后得花儿死了。她孩子缘浅,无处可倾注那份心,多帮衬娘家孩子,进来了也是个伴儿。
雨渐渐住了,擦黑的当口,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发出门臼转动的,绵长哀戚的声调。敬事房的太监们挑着灯笼站在乾清门前吆喝:“大人们,下钱粮啦。”
侍卫处当差的便向四方传递消息:“上锁啦。”
咚咚的梆子敲过来,一个老太监带着徒弟走过东一长街,拖着长腔在朦胧的夜色里一再重复:“下钱粮啦,灯火小心……”
这是一场盛大的交接仪式,每天不厌其烦地上演,每一次都准时准点。
贵太妃是宫里老人儿,又因遵懿旨议事,因此不像那些宫女子似的,听着下钥就行色匆匆。她依旧踩着她的步子,慢悠悠穿过永康左门。永康左门之外隔着隆宗门,就是军机处,从斜对角儿看过去,能看见那块“后宫不得干政”的铁牌匾。
她忽然站住了脚,一动不动。善嬷嬷纳罕,低声问:“主子怎么了?”
贵太妃做了个“噤声”的动作,“你听……”
仔细分辨,风里夹带着隐约的呼号,叫人心头一哆嗦——别不是钟粹宫传来的吧!可再听,似乎不像。敏贵太妃抬头看树上枝叶吹拂的方向,今年倒春寒,这会儿刮的是西风,估摸是有人在西华门上哭求,请旨进宫面圣。
宫里有宫里的规矩,既然下了钥,不是走水2等大事,断乎不能开。敏贵太妃听着那断断续续的“主子……求见”,怅然叹了口气。帝王家的情分很淡薄,就拿皇帝对待皇后,那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疏离,真不如寻常家子。
***
薛福晋在西华门上磕头的消息,最后不及皇后崩逝来得迅猛。将要天亮的时候,城里响起了丧钟,当地一声,震荡出一串余音。
床上的帐子被高高打了起来,嘤鸣光脚站在脚踏上,人还是懵的,瞧着菱花门外昏昏的天,问:“出什么事儿了?”
侧福晋从外面进来,已经摘了头上穗子,一面指派丫头伺候她穿素服,一面道:“皇后主子崩了,你阿玛接了军机处的令,四更进宫料理丧仪去了,我瞧你睡着,没来告诉你。”
初春的气候,空气里还带着凉意,这凉意像水似的,一阵阵漫上身来。嘤鸣抱着胳膊,心里惶惶没有着落,“我前儿去见她,精神头还不错的,怎么说没就没了……”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征兆,她前几回递牌儿进宫,她就瘦脱了相。
嘤鸣和皇后,做了十几年闺中密友,那时因两家大人同为辅政大臣,她们几乎是厮混着一同长大的。皇后大她两岁,教她绣花扑蝶放风筝,小时候的情谊,并未随皇后入宫而有所减淡。若不是那年嘤鸣年纪未到,应该要随她一同去的。后来的选秀,终不及头一回有盼头,后宫位分定了个大概,她阿玛也煞了性儿,想辙托病,替她蒙混过去了。
嘤鸣原想,只要皇后惦记她了,她就进宫去瞧她,没曾想那么快……她七月里才满二十。
“我答应过她,今年千秋节,要进宫陪她住两天的……”
噩耗来得太突然,起先像不与自己相干,皇后只是紫禁城的一面招牌,不具任何意义。等忽然回过神来,她才意识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死了,那种疼痛尖锐精准,直达心肝,扎得她直不起腰来。
侧福晋见她脸色发白,忙上前瞧她,“嘤儿,我知道你和皇后娘娘好,你有这份心,她也感念你。快别想了,人下了阴司,阳世的情义就忘了,你再伤情,她也不知道。”说罢又叹息,“听说薛公爷福晋知道不好,入夜上西华门递牌子想进宫,宫里规矩大,门上侍卫光瞧着,不肯通传。后来还是太皇太后得了信儿放的恩旨,才见了最后一面。”
嘤鸣听着,更大的悲哀翻滚起来。侍卫哪里是不肯通传,分明是早有授命,不许通传。
她还记得上年立夏那天,皇后传她进宫说话,她跟着引路的太监进了钟粹宫,皇后歪在云头榻上,笑着说:“恕我不能迎你,这程子人惫懒得很,也不知怎么了。”
她恭恭敬敬磕头,“奴才给皇后娘娘请安。”
皇后抬手叫“伊立”,让身边人搀她过来,牵着她的手说:“嘤鸣,我被困在这四方城里了,像鸟儿给折断了翅膀,飞不出去了。你瞧我锦衣玉食,住在皇城中枢,所有人面儿上都敬我,叫我声‘皇后娘娘’,其实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亲近的人,没人疼我,他们都盼着我早死,连太皇太后和皇上都一样。”
嘤鸣心里明白,可还是得宽解她,“您是皇后,是一国之母,谁也不能盼着您死。”
皇后摇头,“我在他们心里,该死一百回。我不怨他们,那都是我阿玛造的孽,是他非把我送进宫来。他觉得这么着能左右皇上,将来我要是生了儿子,江山一半儿得姓薛。”
皇后在她面前,从来没有任何隐瞒,因为别人不懂她的难处,嘤鸣能懂。
这事儿,说来话且长了。先帝英年早逝,皇帝冲龄践祚,前有皇叔后有权臣,想坐稳江山很不容易。危难时刻,幸有先帝旧部忠心不二,以一等王大臣多增为首的保皇派稳固住朝纲,扶持小皇帝一步步走过了最艰难的年月。可人的野心,会随着手上实权在握而逐渐壮大。多增老了,嘤鸣的父亲纳辛态度骑墙,最后薛尚章仗着军功赫赫,成了辅政大臣之首。
元老重臣家的闺女,没有理由不进宫,不去伺候皇上,于是薛深知轻而易举当上了正宫娘娘。可惜这位皇后并非众望所归,更多是一种妥协和隐忍,对她来说是这样,对皇帝来说更是如此。
皇后笑着告诉嘤鸣:“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受待见的皇后大婚,必会选在皇后信期。”
嘤鸣是没出阁的姑娘,愕着眼睛问为什么。
皇后缓拍引枕,像在说别人的事,“大婚当夜身上不便,帝后怎么圆房?头没开好,往后就顺遂不了了。我和你说个实情,皇上到今儿都没碰过我,我阿玛还指着当皇姥爷呢,做梦。”
嘤鸣说不出话来,半晌才义愤填膺地捶榻沿,“怎么能这样,这不是白耽误您么!”
皇后仰在枕上,以前晶亮的眼眸蒙了尘,喃喃说:“我什么都不是,父不亲,夫不爱……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来人间这一遭儿,是来修行的吧。”
她确实什么都没做错,如今修行期满,可以飞出牢笼,往更开阔的地方去了。
侧福晋还在嘀咕:“你阿玛这人一辈子糊涂,唯明白一件事儿,不叫你进宫。你虽没托生在福晋肚子里,我也不能亏待你,横竖咱们已经过了选秀的年纪,等国丧满服,就和海家把婚事办了吧。”
海家祖上当年也是皇亲贵胄,不过不似铁帽子那样世袭罔替,一辈儿一辈儿降等,到了如今便只是个镇国将军了。论爵位,并不算高,但家底殷实。父母为姑娘择婿,实惠是头一宗,好男儿不靠祖辈荫封,爵位自己挣,将来也不是没有晋升的机会。
嘤鸣眼下哪里有心思想那些,恹恹道:“奶奶快别说了,我脑仁儿都快炸了。”
侧福晋瞧她精神不好,上来摸了摸额,果真又是一片滚烫。忙扭头叫鹿格、松格,重新替她解了衣裳,让她躺下。
“这会儿可不能再病了,大行皇后灵前要祭奠,咱们和薛家还结着干亲,你得去府上走动走动,没的说咱们失礼,皇后没了不拿他们当人儿。”侧福晋絮絮嘱咐着。
嘤鸣闭上眼睛,深知的脸老在她面前晃悠,她扯起被子,把眼泪蒙进了被卧里。
嘤鸣蹲安行了礼,说习惯,“老佛爷怜恤奴才,把西三所的头所指给奴才了,说离慈宁宫最近,过了徽音左门就到。”
“噢,是这么回事儿。头前西三所是太妃们的住处,后来把人都挪到寿康宫去了,头所改成暖阁,二所、三所就作存放书籍字画之用。想是老佛爷知道你爱念书,特特儿把你安排到那里去的。我原想着问你夜里住得好不好,倘或有不惯,上我这儿住来,我让丫头收拾出一间屋子,也不废什么事。”太后软语温存着,复一笑道,“既然老佛爷都安排妥当了,那自然是在怹老人家跟前最为妥帖。往后像今儿似的,就跟着皇帝常过来走动走动,也是好的。”
大概因为她是初进宫的缘故,太皇太后和太后都对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嘤鸣虽不忘宫里水深,看不清人心,但也庆幸目下境遇比进宫前预想的更顺遂。太后素来有老好人的名声,嘤鸣面对她时反倒比面对太皇太后更轻松,想是全赖太后生来面善吧。她甜甜一笑道是,“您不嫌我闹腾,我自个儿也会常来的。”
这句“自个儿”,又让皇帝产生了轻微的不适感。她话里话外都在急于撇清,一个女人最招人恨的就是自以为是,她当自己是什么?香饽饽?
皇帝不豫,闲闲调开了视线。
太后的观察力一向不怎么敏锐,她没有察觉出气氛的微妙变化,她只是高兴着,因为皇帝和未来的皇后都来看她了,她觉得这样很圆满。毕竟刚走的孝慧皇后心气儿很高,从未踏足过她的寿安宫。
“进明间里头坐吧,外头风大,嘤鸣身子弱,受不得风的。”太后比了比手,“内务府才送了今年的明前龙井来,我瞧这回茶炒得极好,正愁没人陪我品茶呢。”
嘤鸣惯有眼力劲儿,上前搀了太后。云般轻柔的力量托扶住太后的臂弯,太后笑了笑,从为人处世上来看,这个确实比孝慧皇后练达不老少。
太后也有感慨际遇的时候,她嫁进帝王家,从皇后到太后,一路走得顺风顺水。只有一宗缺憾,没见过先帝爷几回,更谈不上生孩子。可她这个人运气很好,能捡漏。那会儿皇帝的生母孝慈皇后崩殂,皇帝才两三岁光景,她就把皇帝带在身边,和太皇太后一起,将他送上帝位,抚养他长大成人。她的一腔母爱没有别人瓜分,全都给了皇帝。对她来说皇帝就是她的亲儿子,幼时抚育,待儿子长成了,便成了她赖以仰息的天。皇帝呢,对她极孝顺,不因与她隔着一层肚皮就有所疏远。如今且不论这位继后人选将来是什么造化,眼下和顺恭敬就很好,至少她看着欢喜。
“来、来……”太后招呼他们坐,递个眼色,底下侍茶的把预备好的茶盘呈敬了上来。
皇帝在太后下手落座,嘤鸣一旁侍立,太后咦了声,“别站着,坐下吧。”
嘤鸣却笑着摇头,“谢太后恩典,奴才在家时学过茶道,今儿正好伺候您和万岁爷。”
太后的茶具是顶好的嵌玉包锡,这种紫砂壶俗称“三颗玉”,壶钮、壶把和壶嘴以玉镶制,搁在南炕前的茶案上。暖阳照下来,镶玉处晶莹剔透,壶身包裹的锡被打磨得锃亮,发出一种乌沉的、朴拙的质感。
太后起先还和皇帝说家常,皇帝每常也把听来的民间俗事讲给她听。但今儿有些不一样,打从嘤鸣洗茶开始,各自都沉默下来,就看着那双素手不紧不慢地施为。
袖子微微卷起来,露出一截雪白的肉皮儿,阳光下清透得同那“三颗玉”一样。冲泡、封壶、分杯,每一次转腕都有细腻婉约的况味在里头,手上碧绿的镯子也柔旖地漾动,光线透体,泼墨一般,在她小臂上洒下一汪翠色。
多好看呀,太后实心地赞叹,茶不茶的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人。她扭头瞧皇帝,皇帝垂着眼,面上没有挑剔,也没有不以为然,甚至表情严肃,目光专注。
他能这么看一个人,是好开端。太后掖着袖子,团团的脸上浮起笑意。茶泡好了,嘤鸣小心翼翼呈上来,她接过啜了一口,见皇帝也接了茶盏,太后意有所指地品咂,“依我看,今年的龙井要比往年的好,皇帝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