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都城
字数:6793 加入书签
金国的败仗是在可以预见的。
他们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和在一起尝到了打劫大茂的甜头。
但是他们每个部落都不是真正的合作,自然内部问题也大的很。
原本拼着最后一点气要拿下大茂的城池。
可惜大茂早已经准备好了打这一仗。
金国败了, 四散在草原上。
简初夏趁此机会, 给那些跟金国无关的部落做交易, 无非是羊毛跟羊肉。
这些都是部落里面最多的东西。
羊毛羊肉,换来了粮食跟盐巴, 这是草原上最稀缺的东西。
原本大茂打散了金国,又跟他们做交易, 那是半信半疑,但粮食好说, 盐巴是真的需要。
部落里面买到了盐巴, 买了粮食跟布匹,自然部落里的人身体就会更好些。
这一招也不算新鲜,毕竟跟金国已经是世仇,不如扶持别的部落, 好让他们相互打压。
那些个部落也渐渐回过味来, 争着跟简初夏做交易。
这又快冬天,草原上冬天可不好过, 简初夏适当的让人推销了一下羊毛衫跟羊毛大衣,结果自然不用说。
现在的羊毛袜子也卖的极好。
贵的买不起, 一双袜子还是可以的吧?
既然跟草原上的部落渐渐有了交际, 让他们牵制住金国的残部, 剩下的就好说了。
他们要做的不过是当个火引子, 让草原上的火点燃。
之前从西域过来的那些僧人如今也学成回来, 听他们说着夹生的大茂官方语言,简初夏跟霍广君点点头。
商路开通,已经准备好了。
都城那边自然也这么觉得的,当初派去几个翰林学士跟着僧侣们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
如今已经初见成效,至少简单的交流是没问题。
但僧侣们想要传教,还需要进一步审查。
这些僧侣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今也愿意继续在都城住下去,继续交流两方的语言跟文字。
至于西域的商人则是早就回道家乡,等着大茂王朝说好的,打完仗就过去。
已经是茂和安登基的第七年。
大茂也已经准备妥当。
由皇室组建的两百多人的商队,正浩浩荡荡的从都城出发。
载满了丝绸锦缎,精美瓷器,盐巴粮食。
领头的几人跟着僧侣苦学多年西域语言的翰林学士,他们这行人奉的是天子的圣旨,穿的是御赐的衣裳。
从都城出发,在边城由霍广君点兵,又多了一百多乔装打扮的好手跟着。
边城的水泥,羊毛制品也装了几车过去。
他们的目的,就是那远处的西域。
此一行,艰难险阻,也要往外走出去,不至于做那井底之蛙。
这队人马,需要的不止是交易货物,更多的则是学习西域文化,得到西域的新奇农种,好丰富大茂的物资。
在简初夏跟霍广君给茂和安写的密信里,还提到了大茂辽阔的海域。
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多的视野。
茂和安有时候心里也在想,简初夏到底什么来头,为什么比她哥哥知道的还要多。
但想到最后也没个说话,只能归结为天资聪颖。
好在这个天资聪颖是自己这一边的。
茂和安并未想太多,为着自己的皇后,他也不会想太多。
都城送走商队,算是平静了一段时间,如今陛下圣明,大茂也得了几年休养生息。
远在边城的人则是含泪要送蒋状元去都城了。
沉寂了十几年的蒋状元,如今已经是三四个举人的老师,秀才学生更是有十几个。
他在民间休息的太久了,茂和安觉得是时候让蒋状元回来,蒋状元深入民间,务实能干,既有经验,又有才华,不用他茂和安觉得亏了。
祝冯两位阁老年龄渐渐大了,很多事情已经有些开始放手给身边的人。
可茂和安也不得不说,这两位阁老在朝堂上,确实是个底气。
处理政务,他们只要上几句,就是极好的经验,茂和安不舍得他们走。
祝冯两个阁老也不想离开。
前些年朝堂上为了立储的事情闹的乌烟瘴气,祝阁老那时候还是祝翰林。
就是看不惯朝堂上拉帮结派,才决定辞官回乡。
这也就有了简初夏刚到大茂的时候,霍家村的村长拜托她做的事。
现在看来那时候故意为之实在太明显,不过也是让简初夏当时好立足一点。
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事都觉得恍如隔世。
最后茂和安在朝堂上放了两个椅子,让两位阁老做着上朝,这也让许多前朝老臣,真正的对茂和安归了心。
这些年水泥生意已经算是在大茂遍地开花,然而边城仍然是全大茂最稳定的供应商。
毕竟像边城产出质量数量都稳定的作坊,全大茂数起来也没有。
更别说,边城的水泥已经开始向西域那边供应。
赚的钱不比大茂这边少。
玻璃的烧制也初见成效,等玻璃制作出来,顺宜府的贸易肯定会更加繁华。
开通商路后,不时就会有西域人赶着骆驼来边城换东西,也有些人往更远的都城跟江南去看。
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反正现在边城出现金发碧眼的人,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边城的私塾也成为周围人来读书的好地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上次科举的状元,说什么都要来都城教几年书在去上任。
让茂和安也是一脸黑线,只能放这个新科状元来边城教书。
之后简初夏问过才知道,这个新科状元,之前家里穷的很,眼看就要读不起书的时候。
他们县上新来了个县丞,听说了新科状元的事情,又考究了他的学业。
当时就说道:“我也是个穷苦人出身,得了别人的帮助才侥幸中举,今日我看,你的天赋比我更高,万万不能让你断了学业。”
从那天起,这个县丞一力资助了未来新科状元的费用,虽说不多,但也是县丞努力省下来的。
之后跟县丞接触才知道,县丞是在边城的私塾上学,甚至住宿是边城出,吃饭是当地百姓供养。
这才有县丞考上举人,再来资助他。
这个新科状元也有些意思,考上状元,自然是先感谢帮助他的县丞。
接着就是说想去边城的私塾教书,也算是报答县丞之恩。
说实在的,功名好的人不一定会教人,但是状元的名头又会让学子们起个拼劲。
简初夏还是很欢迎新科状元过来的。
这也让边城的私塾更加有名,毕竟能让两个状元都来教书的地方可不并没有多少。
茂和安爷悄悄给霍广君下了命令,不能让这新科状元只教书,让他接触着政务,教他实务。
如果此人品行可以,再带着他接触西域的商贸。
等以后再让新科状元回都城的时候,那就直接可用了。
简初夏私底下笑话茂和安一点都不肯吃亏,霍广君倒是觉得手里多个苦力还挺好的。
那新科状元不知道,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但大将军跟陛下也没个正形。
很久很久以后,这个新科状元成为了朝廷的肱骨之臣,跟着中年的茂和安一起开辟海路那就是后话了。
现在的简初夏要被自己家两个孩子烦死了。
五岁的孩子,跑的飞快,让简初夏都懒得追。
霍广君回来的时候就是看着小妻子在院子里一手一个,简初夏听见霍广君推门的声音抬头道:“还是喜欢他俩不会说话的时候,现在会说话了小嘴叭叭的。”
霍广君看的好笑,一个抱起一个,乐的小月抱着他爹的脸道:“爹,我们什么时候去都城啊,都城的房子是不是都很大啊。”
小月别看是个小姑娘,比他哥还要虎,当年抓周的时候抓的就是柄小剑。
她哥小六则是蔫坏蔫坏的,眼睛滴溜溜的转,不知道在想什么,有时候简初夏一不留神就被自己家孩子绕进去了。
现在商路也通了三年,事情都算平稳,都城又写信过来说三妹诞下龙子。
这是三妹第一个孩子,当初三妹大婚的时候没去就一直是简初夏心中的遗憾。
如今时局正稳,边城也没什么事,玻璃的制作运输也走上正轨。
这就想着一家四口回都城一趟,也是看看三妹,茂和安自然也同意,只是写信过来隐隐有种对自己家不是龙凤胎感到遗憾。
霍广君倒是暗暗自得了一会,简初夏看霍广君得瑟的样子拍了他一下,这才开始整理东西。
好不容易回都城一趟,要带的东西自然多的很。
不过东西倒是次要,要带的人也是数了又数,这样一行四五十人才慢慢从边城出发,
霍枫只能看着他们一脸羡慕。
好在茂和安有意将霍枫调回都城,估计也就是很快的事情了。
从边城到都城的路,如今都是用水泥铺设,现在的水泥已经不单单是水泥了。
而是边城的作坊研究出来,利用煤矿的废渣做出来类似于简初夏见过的沥青一样。
这样的新式水泥,虽然味道大了些,但是作为铺桥修路是最好最结实的材料了。
老式水泥的配方散出去,边城也就是因为掌握了新式水泥的做法。
马车一路在新式水泥路上行驶,平坦的很,好在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能闹,什么时候不能。
一路上倒也没怎么烦简初夏,让简初夏省心不少,简初夏看着孩子们笑着对霍广君道:“我也带过五岁的双胞胎,我四弟五妹都没这么烦人。”
霍广君摇摇头道:“不是不烦人,是不能。”
简初夏转念一想,霍广君说的没错,当时的那种环境,任谁都要乖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