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迷失的图腾(10)

字数:5543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既然徐道长这么回答,姬顺臣也不好再问什么,他翻出了背包中的手电,“咔嗒”一下按开了电门,身边的徐道长并没有阻拦。徐道长知道,一向行事谨慎的姬掌柜,绝对不会使用集束的强光,那华搞到的这批美国洋玩意儿很牛皮,泡在水桶里都不灭。

    手电略显微弱的散光扩散出去,照射范围并不算远。姬顺臣的目光随着光亮,扫视了一遍眼前二三米的范围,什么也没有看到,除了幽深的冥空还是冥空,无奈,又折回到了自己身边。

    google_ad_t = "pub-7146298249870528"; google_ad_slot = "5881119442"; google_ad_idth = 300; google_ad_height = 250;

    他们所在的祭台,不过是在天坑顶部抛面上掏出的一道呈东西走向的壁橱而已,他和道长身旁两座一米见方的青铜方鼎,散发着青灰的寒光,挡住了姬顺臣试图看清同一平行线上其他祭祀礼器的目光。

    姬顺臣知道,方鼎祭器的器形与形制的断代研究,目前争议比较大,就是邹教授在,估计都难以定夺,道长让那华把自己换下来,可能要的是准确的朝代概念。摸清天坑圹墓的真正主人,是当务之急。他仔细观察了一下身边的鼎器,发现其器腹低垂,为柱足鼎,理论上讲,应是西周前期共王时代的器物,而紧挨着徐道长的那座附耳鼎,则为垂腹的兽蹄足鼎,显然是西周中晚期的东西。两座不同时期的鼎器摆在一起,这在时间跨越上有些模糊。

    姬顺臣举起手电,交叉着照了几下两座方鼎的侧面,不论怎样,鼎器的纹饰会提供有力的佐证,他对西周青铜器的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波曲纹、凤鸟纹、垂鳞纹,以及当时比较普及的云雷纹,还是有些经验和研究的,但遗憾的是,这两座方鼎的侧面和鼎足上根本没有纹饰。

    “不用细看了,那上面什么纹饰都没有。”徐道长说道。

    “啊,不会全都是素器吧!正面一定有纹饰!”姬顺臣颇感惊讶,青铜素器因为没有纹饰,就失去了历史延续和传承的部分特征,所以在表面上很难判断年代。姬顺臣半蹲了起来,倾身伸手,就要去把摸鼎器的正面,却让徐道长抬手挡住了。

    “先别妄动,出师未捷,你现在掉下去就麻烦了,老道我已经替你看过,正面只有几条简单的波曲纹和饕餮纹,我想,应该是西周的器物吧。当然我对历史精粹所知不多,结果还得你来断定。”徐道长说着,便在姬顺臣手掌中画了起来。

    “哦,饕餮纹的比例多些!这就有点复杂了,饕餮纹应该是夏商礼器的主要纹饰,咋会混杂在西周礼器的形制上?道长您得放手,让我亲自摸摸,好吗?”

    祭器没有纹饰就失去了神秘感,有了纹饰就有了挑战性,这样的纹饰交合,记载上没有先例。姬顺臣领了徐道长的手书,情绪上有些激动,手脚蠢蠢欲动,似乎忘了座下绝壁,坑深数丈,自己身在何处。

    “不行,你要是有个闪失,我如何向政府和邹教授交代。再说你是头儿,不能乱了阵脚方寸,前面打探的事儿,有老道我在,你就免了吧。咱们安静下来合计合计,先交流交流再作打算。”徐道长手劲力道很大,姬顺臣担心出现意外,也不敢固执己见,只好乖乖地盘腿坐下。

    “器以藏礼,周人之圣器,具象的东西多,殷商之铜器,抽象的饕餮纹占了上风。咱们身边的器物,形制和纹饰上跨越太大了,顺臣浅薄,不敢妄断,但这些祭器,作为圹墓的陪葬明器,难免会有神秘性的纹饰,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是的,天坑这么大,这些只是咱们身边的东西,不足以为证,我一直在想,这个天坑的主人是谁?”

    “天坑下面水雾太大,在咱们这个角度,看着有些模糊。您看,下面潭岛上几乎全是青铜礼器,那华说得没错,好像还有摆放整齐的礼乐铜器,会不会是周天子身边地位显赫的乐师的陵寝?那个时期,是礼乐繁荣的鼎盛时代!”

    “是有这个可能,但老道我不敢肯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还是先看看近处吧!”

    徐道长说着就打开了手电,光束刷地一下罩住了对面。姬顺臣望过去,自己一直疑惑的祭室门庭,突然间尽收眼底。

    “顺臣你先看看,祭室里的那个柏木地面是活动的,但跟一般墓葬的翻版机关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它就像一扇大门一样在那里悬着,悬挂的机关很隐秘。门从外面打开后,地面会升起,人进入后,走到咱们面前三米左右的地方,地面会自动倾翻,同时门也会合上。门神下的通道出口在地面的侧面,地面下面只有咱们座下的这一条铁链支撑,老道以为,周之墓葬祭坑,绝对不会有如此奇巧的设计!”

    “啊!仅靠一条铁链,它就可以做四维旋转,怪不得那华说采用了杠杆和重量平衡原理,这也太神奇了!”姬顺臣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什么叫四维?”

    “是个物理名词概念,就是说那个地板可以前后左右翻转!”姬顺臣解释说。

    “哦,我明白了。坐稳了,小心别掉下去,给你看看这个!”徐道长说着,刷地一下压低手电,把光束定格在了悬在对面的地面上。姬顺臣这才看清,整个倒挂的地面,呈和天顶内抛面切合的半圆形状,上面居然绘有十分清晰的彩画图案,图案的主题,似乎是传说中迎送九鼎的祭祀场面。盛大的祭拜场景以庄重虔诚的写实为基调,祭师和参拜的人群占据了画面的大多数空间,而波曲纹和龙纹之上大气威严的九鼎,则表现为高远玄妙的辉煌背景。这种典型的画面,带有十分显著的春秋战国色彩,难怪徐道长一直在疑惑身边礼器的西周风格。

    姬顺臣看着看着,被眼前生动的画面震撼了,心跳开始急剧加速,难道那个自秦始皇始就隐没了的九鼎传说,历史悬案,今天要在他眼前复活了?如果能从这幅画中,或者从下面的天坑里的主人身上,结合自己手中半截密牍所传递的神秘信息,找到夏铸九鼎迷失的下落和真相,那将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

    姬顺臣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实场景,他抬起手揉着自己的眼睛,伸长脖子,还想细看,徐道长却刷地一下子关掉了手电。

    “为啥关了?道长,千古绝世的版画啊,好像画着夏商九鼎的去路,这对咱们解密木牍多重要啊!你再给我一分钟,我就能把它拍下来!”徐道长手中的电筒熄灭后,姬顺臣才猛然醒悟,自己背包里的相机还没派上用场。那华说,这架精良的莱卡相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像设备。

    “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你没听到什么动静吗?你先别动,千万别开灯!”徐道长说着,轻轻地打开了盘着的腿,抬手压着姬顺臣的肩膀,慢慢地猫起腰来,黑暗中,把一只手探进了身边方鼎的肚子里。

    “没有呀,我什么也没听到,就感觉咱俩的谈话好像有点回声!”姬顺臣侧耳细听了片刻,在一片黑暗中摇了摇头说。

    “哎!你是让版画把心收走啦,我方才留意了一下,天坑下面的蝎子和簸箕虫突然全都没了,你仔细听听,咱们跟前的铜鼎里,也不见了嗤嗤声。”

    “怪不得这么安静,我咋就走神了呢?这是件好事呀,我马上拉绳,通知那华和王探长准备下来。多好的机会呀,我们吊着下去看看,坑底潭岛上那么多的青铜明器,一定有详细的纹饰和金文记载!”姬顺臣说着,摸到腰间的登山绳,一把攥到了手里。

    “住手!你不要命了吗?!”徐道长厉声制止,声音虽然很小,但非常严厉坚决。

    姬顺臣松开登山绳,捂住了嘴巴,坑底情况不明,如何下去还是个难题,没有事先商量,这时候扯绳招呼他们下来,立脚的地方都没有,老道一定是生气了。

    还没等姬顺臣为刚才自己的莽撞举动自责,突然,一阵“踢踏、踢踏”的脚步声从坑底看不见的阴暗处传了上来,声音由小到大,由缓到疾,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乱,很快就转化成了一队人马迅疾的奔走声。这种声音,被空旷幽深的天坑抛面吸收反弹,此起彼伏地涌了上来,就像是许多人沿着天坑的内抛面在向上走。

    姬顺臣抽出腰间的手枪,慢慢地拉开了保险,生怕弄出一点响动。传说中的鬼都是飘着走的,哪儿来这么大的脚步声呢?徐道长摸着黑,突然迅速地抓住了姬顺臣腰间的绳扣,“咔嚓”一声打开了挂扣保险,捉起绳头,扬手就扔下了天坑。

    “妈呀,完了!道长您这是自断后路啊!”徐道长的这个未经姬顺臣同意的意外举动,干净利落,姬顺臣即使想拒绝也来不及了,只好轻声低叹。

    这种必备的攀爬装备,他们此前训练的时候,徐道长看不上眼,总是敷衍应付,没想到老家伙使用起来,手脚利索得让人咂舌。

    “完不了,没有吊绳,老道我背你回去!别啰唆了,快,上!”徐道长提起姬顺臣,托着他的屁股,不由分说,一把把姬顺臣掀进了身旁的鼎肚里,随后自己扑通一声,翻进了身后紧挨着的另一座铜鼎里。

    “听我的,不管发生什么事,稳住了,千万别露头!”进了方鼎的徐道长又补了一句。

    “我这里有枪和美式手雷,要不给您也来一颗炸弹,都准备着呢,有啥怕的,灭了他妈的粽子群鬼!”姬顺臣窝在鼎肚里,抱着刚才被徐道长掀进来时磕碰得有些疼痛麻木的头说。

    “安然吧你,胡闹啥呢!这方鼎可是祭祀圣器,千年的粽子万年的鳖,到跟前也会磕头下跪!捏着鼻子稳住,没准儿是祭灵的粽子们上来了!”

    方鼎外面的脚步声似乎越来越近,比起不知道如何对付下手的天虫、怪兽、毒蛇,像人一样的粽子,想象起来并不可怕,手里有的是武器对付。

    听了道长的话后,姬顺臣吸了一下鼻子,突觉一阵腥味儿扑鼻而来,就像是突然走进了屠宰场,他呼地一下醒悟了过来:“啊!鬼祭灵,你为啥不早说?!”

    “我也是猜测,你是研究历史的,分析分析,仔细想想,你不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大巫祝的天坑吗?春秋战国时把巫祝祭师叫什么?”

    “叫奉常!大官呀,咱们终于找到地方啦!奉常位列九卿,地位显赫,主掌邦礼,专管皇帝诏命卜筮太卜、宫廷太乐、太庙祭祀等。道长,咱们该不会被鬼粽子们煮了吧?我在书上看到过,粽子从密封千年的红棺里跑出来,吸血割喉,赶尸吃肉,据说长着兽脸蛇口,骨头架子都能把人掐死,长指甲比刺刀凶猛。古墓里真有粽子吗?”

    鼎在上古年代,最先是用来蒸煮肉食的器物,后来演变为祭祀的礼器,饕餮吃人的图腾并非谣传,而是上古先人无数次在祭祀方鼎礼器上的纪实渲染,信其就有,不信就无,未知的远古文明和现代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融合的,鬼之反复无常谁人左右?现代人杀人祭祖的事情,在现实中也有血淋淋的事实佐证,何况古人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