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5)

字数:1660   加入书签

A+A-
御宅书屋备用网站

    现代化使人的流动和接触加强。静止的、封闭的小社区,经过开放和改革,逐步成为世界性社会或全球大社会有机的结合部分。

    这个过程无疑会产生一套共同的东西。假如没有一套传递信息的共同符号,人和人的往来和行为上的配合是不可能的。

    文化多样性最容易见到的例证是语言的分歧。话都讲不通,人与人的行动就配合不上。

    所以由多元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相通常是首要的条件。语言相通依靠一套能引起共同理解的表象或符号,这不是文化趋同的例证么?

    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趋同的一面是不能否认的。有意思的是,即以语言来说,在20世纪的现代化过程中,确在形成一种共同通用的语言,但更多的是个人语言表象体系的多元化。

    有人曾企图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不同于已有的各种语言的

    “世界语”。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利用

    “世界语”作为日常国际间传播的工具。但是我确是看到统一的计算机语言已经在文化领域的较高层次里在全球通行和应用了,它在传播作用上的重要性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日见增加。

    但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世界性的符号体系,可以说还抵不过英语在国际上的通用。

    在当前国际交往体系中,懂得英语的人似乎不致在任何机场或世界大都市的旅馆和菜馆里发生生活上的困难。

    许多不会说英语的人开始学习英语了。结果是能操多种语言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这表示在进入世界一体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激起的反应,显然有相反的两个层次,共同层和多元层。

    从整体看出现了通用的语言,从个人看学会了多种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往来中运用共同语言通话时,是以双方学会了多种语言为条件的。

    文化的多样性深化为相往来的人们个人的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其他^h部分并不都是和语言一样。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工具性的文化,它的价值取决于能否达到达意的目的,是一种使用价值,不附带贵贱好恶等感情选择。

    这在文化领域里并不普遍,普遍的倒是充满着爱憎、是非的规范,而且还和民族或地方自尊心密切结合在一起,容不得撞碰。

    每个人熟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依靠它在所属的团体中经营日常的生活。

    各是其是,各美其美,泾渭分明,是封闭社会的特点。当经济的力量冲开了这种孤芳自赏的国家、民族、地方的大门时,对抗性的矛盾总是在价值标准的差别上发生的。

    这可以说,一个分立的多元结合成协调的一体时很难避免会出现一种吵吵闹闹、

    “百家争鸣”的局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