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4
字数:7914 加入书签
有了这封信,就可以针对对方进行各种布置,就算一时没有证据,也能够让对方自己暴露出来。
而忠顺亲王牵连入此事,更是暗合了上头那位的心思。
在当今还是皇子的时候,实际上并不得上皇看重。除了当时的太子之外,最为得宠的,便是如今的忠顺亲王。后来太子被废,诸多皇子自然都对那个位置生出心思。忠顺亲王自然也不例外,甚至他所处的位置,让他对那个位置,颇有些志在必得之意。
然而最后上皇出人预料的禅位给了当今,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自然也不会甘心。
也正是因为这皇位来得莫名奇妙,所以今上登基之后,可谓是步步艰难。上有虽然退了,但是对朝堂掌控仍在的上皇,行事处处受制,下有不肯安分的兄弟和朝臣们,不能随意处置,身为天下至尊,做事情却不得不瞻前顾后、左右平衡,其中心酸也难以为外人道。
天家亲情淡薄,原本兄弟之间就没有多少情分在,而忠顺亲王又不知道给今上添了多少堵,早就令今上不堪忍受。只不过碍于上皇还在,人老念旧,加上没有证据,也就只能纵容他。
如今证据既然送到了手上,焉有不用的道理?
有了证据,就算是上皇也不能多说什么了。毕竟这几年当今已经掌控了朝堂,上皇权柄日降,早已不能辖制今上。而若能够以雷霆手段处理忠顺亲王,则势必能够给朝廷带来震动,让某些各怀心思的人安分下来。同时,连亲王都已经伏法,某些仗着上皇之势为所欲为的旧臣,也该清算了。
这个切入点,来得正好。早一些,今上必定无法下定决心处置,晚一些,则好处就没有那么大了。
所以说,这一次柏杨跟柳湘莲算是立下了大功。等到这件事情解决了,自然另有封赏。毕竟皇家从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而林祁亲自来说这件事,一来是安柏杨的心,让他知道皇家的态度,二来也是有别的事情要让他和柳湘莲去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告诉他一个消息:此事四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牵涉其中。
薛家的姻亲就不提了,单是薛家自己,跟西北那边的关系,就有些不清不楚。而当初那个算计了薛蟠的族叔薛进,如今正在西北平安州,乃是忠顺亲王下属之中,颇受重视的一位。
虽然他早就已经被赶出薛家,但毕竟还姓薛,而且也说不好是否还有其他薛家人跟他勾连。毕竟据说这数年间,薛进为西北,为忠顺亲王不知道赚了多少银子,其中跟薛家有纠葛的部分恐怕不少。
宝钗跟和郡王的婚事是皇帝亲自下旨赐婚,而且薛蟠如今也不是薛家族长,林祁提前通报消息,自然是有保全他们的意思。但是这件事,还得薛家自己做出决断才好。
这些问题柏杨以前都曾经想过,因此得知消息之后,倒并不十分吃惊。
“林兄的意思,我已明白。此事必然会给个交代。”他站起身,郑重的对林祁行了个礼。虽然他早就想将薛蟠从这件事情之中拉扯出来,但是直到今日,才总算是看见了成功的希望。有了林祁的保证,他的心就可以放下了。
而度过了这一次的动荡之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必定不复以往,薛家估计也会元气大伤。到时候,想必不会再有人对他跟薛蟠的事情有什么微词。就算有,也大可以不在意。如此,薛姨妈那里当更好过一些。
得到了柏杨这句话,林祁便告辞了。倒是柳湘莲留了下来,毕竟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他还要跟柏杨商量一番。
等到薛蟠快回来的时候,柳湘莲才离开,两人在门口碰上,薛蟠下车,郑重的对柳湘莲道了谢。原著之中两人的关系就不错,现在有了柏杨这一层关系,自然只会更好。
林祁来过的事,薛蟠自然已经知道了。所以柏杨也没有隐瞒,将他的来意都说了,又到,“我看当今是下定了决心要清算之前的事,没有一点侥幸的可能。薛家虽然牵涉不深,却也该早做应对。”
薛蟠没怎么犹豫,“他特意来告知你此事,让咱们提前得知消息,想来是对薛家网开一面的意思。我回头就给薛蝌去信,他如今也历练出来了,当知道如何取舍。只要保存薛家,将来未必不能东山再起。——咱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竟然没想着给四大家族的其他人透露消息,让柏杨有些意外。毕竟薛蟠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自然将家族看得很重。而姻亲之间的联系,更是比后世紧密了不知多少。
亲亲相隐,甚至是写进了法律之中的规定。
而在四大家族之中,贾家干了那么多糊涂事儿且不论,王家可是薛蟠嫡亲的外家!而王子腾身居高位,对于薛家来说也是多有助益的。至于一门双侯史家,平日里的往来也不少,同样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薛蟠倒觉得理所当然,“咱们能够提前得到消息,是杨哥儿你差点儿搭上性命换来的,我自然也知道轻重。”
这件事摆明了是要上头要清算,告诉他们是网开一面,若弄到人尽皆知,让众人都早有准备,谁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万一皇帝因此震怒,承担此事的只会是柏杨。
反正皇帝要清算的不是凭空编造的事。不管当时是怎么想的,站在谁的那边,那些事肯定都是做了的。况且……
虽说忠顺亲王目前还未能做什么,而且和皇帝是亲兄弟,但是认真计较起来,他跟皇帝做对,是可以称得上“谋逆”二字的!
四大家族虽然同气连枝,但是在站队这种事情上,必定有自己的打算。薛家只是伤人,牵扯得不深,所以才有机会脱罪。谁知道其他人都做了什么?万一他们早就已经深陷其中,铁了心的要站在忠顺亲王那边,这时候薛蟠将消息透露出去,同资敌有什么分别?坏了皇帝的大事,到时候一样还是只能找柏杨算账。
论起亲疏远近,在薛蟠心里,无论什么人也不可能比得过柏杨,就是薛姨妈,都隐隐要后退一射之地。既然如此,他又怎么可能为了别人害了柏杨呢?
顶多将来事发,看在亲戚情分上,有能够帮得上的地方搭把手罢了。要他豁出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豁出柏杨的性命去救,薛蟠做不到。
既然薛蟠能想得通,柏杨自然也不会多说。反正对他来说,其他几家跟自己没有关系,一切也不过是走上了原著的正轨罢了。他能将薛家拉出来是意外之喜,别的就顾不上了。
虽然柏杨已经发现原著并不是完全不能够更改,只要处理得当、逻辑自洽,似乎就不会有问题,但这只是他的推断,如果是薛蟠此刻涉险,他自然要拼一下,却不会为了不相干的人去做。
第124章 自己知道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史书上所写的话并非空言。当皇帝真的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件事,使出雷霆手段,那是绝大多数人都根本不能够承受的。
中间的风起云涌,柏杨知道得并不确切。——虽然也在尚虞备用处挂了个名,但因为并不具体负责这件事,又有薛家的关系在,多少需要避嫌,所以柏杨不方便、也并不是很想去打听具体的进展。
他所知道的,都是尘埃落定之后,从林祁那里听来的。
先是西北有人进京告御状,状告平安州官员种种恶行,而这告状之人,却被暗中打点,于牢狱之中折磨而死。——这案子已经过去了数月,原本应该销案了,却不知怎么又被翻了出来,而且查出原来是主事官员收受贿赂,屈打成招,然后又将这人灭口。
人命关天,况且这件事情也不知怎么传扬开去,闹得整个京城都沸沸扬扬、物议纷纷。到了这一步,就算想大事化小也不行了,遂只能彻查。然后这一查,结果却是耸人听闻,这几年来西北官员种种恶行都被揭露,上至肆意篡改律法和朝廷各种政令,下至盘剥百姓、增设莫须有的税收,强占良田、与豪商富户勾结草菅人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事情发展到此,自然也不免让人疑惑。那西北的官员哪来的这么大的胆子做这些事?又是谁在给他们撑腰?
继续彻查下去,便将京城里好些个权贵之家,都一一牵扯进来。包括贾家在内。
于是自然就有官兵前往查抄证据,果然抄出许多可疑之物,此外,又找到了许多虽然与此案无关,却显然并不合法的东西,深入查下去,这些大家族之中,自然没有一个干净的,种种罪行累积,饶是他们这样的人家,也绝对承受不起。
然而真正捅破天的,却是在这些罪证之中找出来的,交结西北和忠顺亲王的各种密信。虽然信上不会直接写什么谋逆的言论,但是配合他们所做的事情,再加上抄出来的某些敏感逾制的东西,定罪已经足够了。
然后顺着这些线索,自然就牵扯到了忠顺亲王。
整个案子查得非常快,从下往上,不过几天时间,这些权贵之家就被查抄并严加看管。因为发生得太快,虽然忠顺亲王在京中的经营不可小觑,却还是没能来得及做出反应。
等到他得到了消息,打算入宫向太上皇请罪,以求自保的时候,早有皇帝心腹领着圣旨,将他圈禁在了自己的府邸里。
而这时候,宫中的皇帝则患上了一身素服,将自己折腾得十分凄惨可怜,手捧着诸多证据,在上皇得知消息,朝自己发难之前,前往上皇所居的宫殿请罪。
谋逆这样的罪名,不管是在哪一位皇帝手中,都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哪怕那人是自己的兄弟。或者说,正因为是兄弟,所以才不能轻饶。毕竟那也是除了自己之外最有资格坐上这个位置的人。对他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所以皇帝这一次以雷霆手段处理此事,就是要在上皇反应过来之前,将该做的都做了。到时候就算上皇震怒,大势已成,最多不过斥骂几句。而只要不弄死了忠顺亲王,留着几分余地在,上皇想来也不会为此事真的跟他翻脸。
而他能得到的好处却是无限的:那些死而不僵的守旧势力被清洗干净,朝堂之中再无掣肘,皇帝这天下至尊的位置,才算是名副其实。往后自然可以大展抱负,建立不世之功。
于是这件惹得京城中人心惶惶的案子,数日之后飞快了结,该杀的杀,该罚的罚,该抄的抄,不知多少世家风流云散,徒给后来人留下无数可供揣测的谈资。
不提别家,单说贾府。爵位官职自然是留不住的,家中所有之物,除了女眷们的私房,基本上都被抄走了。这御赐的宅子自然也不能再住。只剩下面带惊慌的阖家上下,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还是贾母这经历了不少波折的老太太第一个站出来,拿出了自己的私房,购置了一处小宅子,让众人都搬进去。院子小住不下那么多人,仆人大都被遣散,只留下几个忠心的继续跟在身边服侍。然而鸡毛蒜皮的生活却并不顺利,坐吃山空的日子更是坚持不了多久。而各房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在越来越多的矛盾下,渐渐遮掩不住。
日暮西山,谁能挽之?
……
薛家在明面上也是承受了巨大损失的。薛蝌那边咬着牙将大半家业拿了出去,换得了一族人的安宁。但没了这些东西支撑,族人们的心很快也就散了,各自去奔前程。薛蝌见状,索性结束了在金陵的生意,带着妹妹和家人,直接入京投奔薛蟠。
大约是外头多少年都没有过的风云变幻也将薛姨妈给吓住了,知道薛蟠是自己唯一的倚仗,越发不敢忤逆他的意思。甚至主动向薛蟠开口,让柏杨搬回去住,一家子也好也有个照顾。
薛蟠考虑之后,到底十分心动,便来找柏杨商议。
她是长辈,既然松了口,柏杨又不是要让薛蟠跟她老死不相往来,自然不能拒绝。
反正放宽心想,普通人家娶个媳妇,还得受婆婆几年的煎熬,何况自己跟薛蟠这样的情况?薛姨妈也不是真正狠心之人,相处的日子长了,总能回心转意。
柏杨抱着积极的想法搬了回来,薛姨妈也能心平气和的面对他,一时间倒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万分和谐。
其实后来柏杨回想,也觉得这样才是理所当然。原著里薛蟠娶了夏金桂那个河东狮,做了多少过分的事,薛姨妈不是一样依旧忍了?就连那般利索的宝钗,也在夏金桂手里吃了不知多少气。夏金桂都能忍,何况除了性别之外没有一处不好的柏杨?
整个八月就在这让绝大多数人心慌不安又摸不着头脑的动荡之中过去了,进入九月之后,皇帝收拾好了那件事的首尾,为了安定人心,自然免不了要弄出几件喜庆的事情,冲一冲这种气氛。
和郡王赵子颐和宝钗的婚礼,就在这个时候举行。
一应的流程都是事先准备过的,按照郡王大婚的礼仪,自然不可能简薄。原本因为之前之事,赵子颐还让林祁透露过消息,万一宫中不喜热闹,说不准某些仪式会被取消,并非他薄待宝钗之意,让薛家不要介怀。结果现在宫中处处都在鼓吹吉庆,这婚礼反倒来得正是时候,皇帝额外赏赐了不少东西为他们造势,反倒弄得比原本预计的更加大张旗鼓。
薛蟠毕竟是好热闹的性子,又是唯一的亲妹子出嫁,且他还有一层心思在其中:自己同柏杨怕是难以成婚了,薛家能大办的也就这么一次,自然要狠狠热闹一番。因此更是不计较钱财耗费,务必要将这桩喜事弄得风风光光。
柏杨任由他折腾,自己看着眼前的喜庆热闹,心里倒是有几番感慨。尤其是看到黛玉和宝琴作陪的待嫁新娘宝钗,这种感慨更是达到了顶点,然后一一转化成了欢喜。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木石前盟输给了金玉良缘,这个红楼之中的情节永远都不会再出现了。黛玉和宝钗不会再走向那个悲剧的未来。此后她们的人生,将可以由自己做主,而不是遵循所谓的命中注定。
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至于自己……柏杨转头看向正满脸笑容接待宾客的薛蟠,他的人生,始终都在他手中。
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注视,薛蟠转过头来,见柏杨正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愈盛,朝自己面前的人说了几句话,便转身朝这边走过来。
“杨哥儿。”他走到柏杨面前,视线将他从头到尾的看一遍,确定没有任何问题,这才问道,“怎么站在这里?外头正热闹呢,跟我出去见见人。”
“不想去。”柏杨说,“你也知道我不爱这些。你自己去应付吧,我进去同宝钗说几句话。”
“也好,长兄如父,本来也该多叮咛嘱咐。我不懂这些,杨哥儿;连我那一份一并说了。”薛蟠立刻笑吟吟的道。反正他跟柏杨的关系,宝钗早就知道,不过是心照不宣罢了。
“胡说八道什么?”柏杨横了他一眼,扭头要走,又被薛蟠拉住。
“杨哥儿……”薛蟠的声音莫名带上了几分可怜巴巴的意味,“你与我都是男子,咱们怕是不能有这样的婚庆之喜了,只能委屈杨哥儿。”话里说的是委屈柏杨,他自己看上去反倒更委屈十倍似的。